Remove ads
中国历史学家(1913—199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于廑(1913年—1993年4月9日),原名保安,字于廑,以字行[1],又字沼越[2],男,安徽休寧人,中國歷史學家。
1913年出生於江蘇寶應,1935年畢業於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早年家境貧寒,沒有受過完整的中學教育,後來因獲獎學金才得以升入東吳大學,1935年大學畢業。抗戰爆發後,吳于廑輾轉流離至昆明,經朋友介紹,見到了時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的陳序經教授。陳先生與他只談了一個小時的話,就發現他才思敏捷,卓爾不群,當即決定他免試入學,作南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生。
1940年8月,停頓了數年之久的清華庚款公費留美考試又重新舉行,共招取16名(外加林森獎學金1名),每個學科1名,其中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而文科只有2名,吳于廑以「特優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第五屆留美公費生,入哈佛大學文理科研究院深造,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學先後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與韓德培、張培剛並稱哈佛三劍客。1947年,吳于廑先生應周鯁生的邀請,回國到武漢大學任教[3]在哈佛大學先後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4]。歷任武大歷史系主任、武大副校長。
1950年,他在全校韓戰參軍參干動員大會上,以「學大漢武立國」(把「國立武漢大學」牌樓按由左至右順序來讀)為題作講演。1960年代,他與周一良共同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中國的世界史學科。[3]1970年代以來,他的一系列著作在中國世界史學界引起了強烈共鳴,被譽為「世界歷史新理論在中國興起」。成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共列舉的八位中國的世界歷史學家之一。
兒子吳遇,1954年生,安徽休寧人,旅美自由經濟人、畫家、學者、評論家。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歷史系。1993年博士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方向為美國貿易史,現居北加州Pleasanton市。曾經為其父《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一書的再版寫過一篇聲情並茂的後記《因為風,我們去看看希臘和羅馬》。
學生王受之(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終身教授、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向榮(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勇(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景華(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歐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姚凱(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