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嘰喳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collybita),又名囂鴓鳥,為柳鶯科柳鶯屬的鳥類。是一種常見且廣泛分佈的柳鶯,主要在北歐及溫帶歐洲和古北界的開闊林地中繁殖。
這是一種遷徙性雀形目鳥類,冬季棲息於歐洲南部和西部、亞洲南部以及北非。其上半身呈綠褐色,下半身為灰白色,因其簡單的chiff-chaff鳴聲聲而得名,這是一個擬聲詞。嘰喳柳鶯有多個亞種,其中一些現在被視為獨立物種。雌鳥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地方築巢,並負責大部分的孵卵和餵養雛鳥,而雄鳥在築巢方面參與較少,但會保護其領地,並攻擊潛在的捕食者。
作為一種小型食蟲鳥,它容易受到哺乳動物(如貓和鼬科動物)以及猛禽(特別是鷹屬的猛禽)的捕食。其廣泛的分佈範圍和龐大種群意味着其狀況安全,但其中一個亞種可能已經滅絕。
英國自然學家吉爾伯特·懷特是最早根據鳴聲區分外觀相似的嘰喳柳鶯、柳鶯和林柳鶯的人之一,他在1789年出版的《塞爾伯恩自然史與古物志》中詳細描述了這一點。[2] 不過,嘰喳柳鶯首次由法國鳥類學家路易·皮埃爾·維埃約於1817年在他的《新自然歷史辭典》(Nouveau Dictionnaire d'Histoire Naturelle)中正式描述為Sylvia collybita。[3]模式產地是法國的諾曼第地區。[4]
該屬由德國動物學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於1826年描述,[5] 柳鶯屬包含約80種小型食蟲性柳鶯,這些鳥類通常上半身呈綠色或棕色,下半身為黃色、白色或淺褐色。該屬以前屬於舊世界鶯科(Sylvidae),但現在已被劃分為一個獨立的柳鶯科(Phylloscopidae)。[6] 嘰喳柳鶯最親近的親屬(除了曾經的亞種)是一群同樣缺少頭冠條紋、黃臀或明顯翅膀條紋的柳鶯,包括柳鶯、博氏柳鶯、林柳鶯和普通柳鶯。[7]
嘰喳柳鶯曾經的別名是Phylloscopus rufus(Bechstein)。[8]
目前公認嘰喳柳鶯有三個亞種,另有一些來自伊比利半島、加那利群島和高加索地區的亞種,現時通常被視為獨立物種。[9][10]
嘰喳柳鶯的英語名稱是擬聲詞,指代歐洲亞種重複的chiff-chaff鳴唱聲。[36] 在一些其他歐洲語言中也有類似的名稱,如荷蘭語的tjiftjaf、德語的Zilpzalp、威爾斯語的siff-saff和芬蘭語的tiltaltti。[37] 其二名法名稱源自希臘語;Phylloscopus來自phúllon/φύλλον,意為「葉」,和skopéō/σκοπέω,意為「觀察」或「看」,[38] 因為這個屬的物種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覓食,而collybita則是希臘詞κολλυβιστής(kollubistḗs),意為「貨幣兌換商」,其鳴聲聲被比作硬幣叮噹聲。[36] 在一些語言中,其樹棲的習性也體現在俗名中。例如在瑞典,嘰喳柳鶯被稱為gransångare,是gran(即「雲杉」)和sångare(既指「歌者」也指舊世界鶯科)的複合詞。
嘰喳柳鶯是一種小型、矮胖的柳鶯,全長約10—12厘米(3.9—4.7英寸)。雄鳥體重為7–8克(0.28–0.31盎司),雌鳥為6–7克(0.25–0.28盎司)。[39] 西方指名亞種 P. c. collybita的春季成鳥具有棕色調的暗綠色上半身,灰白色的下半身,兩側略帶黃色,並有一條短短的白色眉斑。它的腿呈深色,喙細小且為深色,初級飛羽(折疊翅膀後伸出的飛羽部分)短小。[40] 隨着羽毛的磨損,其顏色會變得更加暗淡和偏棕,兩側的黃色也逐漸消失,但在繁殖季節後會進行一段時間的換羽,之後再遷徙。剛羽化的幼鳥上半身比成鳥更棕,下半身為黃白色,但在獲得第一套羽毛後約10週便會換羽。換羽後,成鳥和幼鳥的上半身顏色會變得更亮更綠,且眉斑更淡。[41]
此種柳鶯的名稱來自其簡單而獨特的鳴聲聲,這種重複的歡快chiff-chaff歌聲是春天回歸的第一個鳥類信號之一。其叫聲為hweet,比柳鶯的hooeet或博氏柳鶯的hu-it更少雙音節。[42]
其鳴聲聲與伊比利亞鶯不同,伊比利亞鶯的叫聲較短djup djup djup wheep wheep chittichittichiittichitta。然而,在雜交區和其他地方會出現混合鳴唱的個體,難以明確區分物種。[29]
當嘰喳柳鶯不鳴聲時,它很難與其他具有綠色上半身和白色下半身的柳鶯區分開來,特別是歐亞柳鶯。然而,歐亞柳鶯的初級飛羽較長,外觀更為修長明亮,且腿部一般較淺色。博氏柳鶯(P. bonelli)可能會與嘰喳柳鶯的tristis亞種混淆,但博氏柳鶯的臉部無明顯特徵,且翅膀帶有綠色。[43] 嘰喳柳鶯在飛行時翅膀呈圓形,其尾巴的獨特運動方式(先向下再向側面擺動)能夠將它與其他柳鶯屬柳鶯區分開來,因此在印度被稱為「搖尾巴」鳥。[44][33]
指名亞種嘰喳柳鶯不鳴唱時,將其與伊比利亞鶯區分開來,或許是最大的挑戰。在英國和荷蘭,所有被接受的伊比利亞鶯迷鳥記錄都來自鳴唱的雄鳥。[29]
嘰喳柳鶯在歐洲和亞洲繁殖,東至西伯利亞東部,北至約北緯70度,在西北非、土耳其北部和西部及伊朗西北部有孤立的種群。[45] 它是遷徙性鳥類,但它是春季最早回到繁殖地的雀形目鳥類之一,也是秋末最後離開的鳥類之一。[42][44] 繁殖時,它棲息於開闊的林地,這些林地有一些高大的樹木和地面植被供築巢用。這些樹木通常至少5米(16英尺)高,林下植被為稀疏到中等密度的草、蕨、蕁麻或類似植物。其繁殖棲地非常具體,甚至其近緣物種也不共用此棲地;例如,歐亞柳鶯(P. trochilus)更喜歡年輕的樹木,而林柳鶯(P. sibilatrix)則偏好較少植被的地區。[46] 冬季時,嘰喳柳鶯使用的棲地範圍更廣,包括灌木叢,且不再那麼依賴樹木。它經常出現在水邊,而柳鶯則適應更乾燥的棲地。[47] 嘰喳柳鶯在越冬時越來越傾向於留在西歐,比傳統越冬地區更靠北,尤其是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和倫敦的溫暖城市小氣候區。[48] 這些越冬的嘰喳柳鶯中包括東方亞種abietinus和tristis的一些訪客,因此它們不全是當地繁殖的鳥類,儘管其中有一部分無疑是當地鳥類。[44]
雄性嘰喳柳鶯在繁殖季節高度領域性,核心領地通常直徑約20米(66英尺),這片領地會被激烈地保衛,不僅是對其他雄鳥,甚至也會攻擊其他小型鳥類。[49] 雄性嘰喳柳鶯好奇且無畏,當像白鼬這樣的危險掠食者接近巢穴時,會對其發起攻擊,還會攻擊像松鴉這樣的偷蛋者。[50] 牠的鳴聲聲來自其喜愛的高處觀察點,主要用於宣告已確立的領地並與雌鳥聯繫,而不是作為守護後代的策略。[51]
除了核心領地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覓食範圍,這個範圍的大小變化不定,但通常是繁殖領地面積的十倍或更多。據信雌鳥的覓食範圍比雄鳥更大。[52] 繁殖結束後,嘰喳柳鶯會放棄其領地,並可能在遷徙前與其他柳鶯一起加入小群體。[44]
雄性嘰喳柳鶯比雌鳥早兩到三週回到繁殖地,並立即開始鳴聲以確立領地並吸引雌鳥。當找到雌鳥時,雄鳥會進行類似蝴蝶飛行的慢速飛行作為求偶儀式的一部分,但一旦建立配偶關係,其他雌鳥就會被趕出領地。雄鳥在築巢過程中幾乎不參與,僅負責保衛領地。[53] 雌鳥的巢築於地面或靠近地面的隱蔽處,如荊棘、蕁麻或其他茂密的低矮植被中。巢呈圓頂狀,側面有入口,主要由粗糙的植物材料如枯葉和草構成,內部使用較細的材料,最後鋪上羽毛。典型巢穴高度為12.5厘米(4.9英寸),寬度為11厘米(4.3英寸)。[54]
每窩產2到7枚蛋(通常5到6枚),蛋為奶油色,上有細小的紅褐色、紫色或黑色斑點,長約1.5厘米(0.59英寸),寬約1.2厘米(0.47英寸)。蛋由雌鳥孵化13至14天後孵出裸露且失明的早熟雛鳥。[55] 雌鳥會繼續孵育並餵養雛鳥14至15天,直到牠們羽翼豐滿。雄鳥很少參與餵養,但在惡劣天氣導致昆蟲數量減少或雌鳥消失的情況下,可能會參與。雛鳥羽翼豐滿後,會在巢附近停留三到四週,由雌鳥繼續餵養並與雌鳥一起棲息,雖然這些互動會在大約14天後逐漸減少。[56] 由於夏季較短,北部地區通常只能養育一窩雛鳥,但在中部和南部地區則常見第二窩雛鳥。[57]
儘管配偶在繁殖季節保持在一起,一夫多妻制較為罕見,但即使雄鳥和雌鳥在第二年回到同一地點,也沒有明顯的認識或忠誠度。除了那些以前被認為是嘰喳柳鶯亞種的物種之外,與其他物種的雜交很少見,但已知有一些與歐亞柳鶯雜交的例子。這些雜交個體的鳴唱是混合的,但僅靠鳴唱並不能證明是種間繁殖。[58]
像大多數舊世界柳鶯一樣,這種小型鳥類是食蟲動物,它們不停地在葉片間活動,有時也會短暫懸停。已記錄到它會捕食超過50個科的昆蟲,主要是蒼蠅,還有其他中小型的無脊椎動物。它還會捕食鱗翅目昆蟲的卵和幼蟲,尤其是冬尺蛾的幼蟲。[59] 據估計,嘰喳柳鶯每天需要攝取相當於其體重三分之一的昆蟲,並且在秋季幾乎不間斷地覓食,以儲備脂肪供長途遷徙使用。[60]
如同大多數小型鳥類,嘰喳柳鶯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但三到四歲的成鳥經常被記錄到,壽命紀錄超過七年。這種地面築巢的鳥類,其蛋、雛鳥和剛羽化的小鳥會被白鼬、黃鼠狼和像歐亞喜鵲這樣的鴉類捕食,而成鳥則會被猛禽,特別是雀鷹獵食。小型鳥類還會受到天氣的影響,特別是在遷徙過程中,也包括在繁殖地和越冬地。[61]
嘰喳柳鶯偶爾會成為巢寄生的杜鵑的宿主,包括大杜鵑和北方中杜鵑,[62] 但它能識別並拒絕擬態失敗的蛋,因此成功的巢寄生情況很少發生。[63] 像其他雀形目鳥類一樣,嘰喳柳鶯也可能感染腸道線蟲寄生蟲和外部的蜱蟲。[64][65]
人類對這個物種的主要影響是間接的,如森林砍伐會影響其棲地,此外還有貓的捕食,以及與窗戶、建築物和車輛的碰撞。這些影響中,只有森林砍伐可能嚴重影響種群數量,但考慮到P. c. abietinus和P. c. tristis的廣泛分佈,以及P. c. collybita棲地的森林保護政策,嘰喳柳鶯的未來似乎有保障。[66]
嘰喳柳鶯的分佈範圍極其廣泛,全球估計範圍達1,000萬平方公里(380萬平方英里),僅歐洲就有6,000萬至1.2億隻個體。儘管全球種群趨勢尚未量化,但據信該物種的數量減少幅度未接近IUCN紅色名錄中評估的標準(即10年或三代內減少超過30%)。因此,該物種被評估為「無危」。[1]
主要亞種中沒有一個受到威脅,但如上所述,exsul可能已經滅絕。在捷克共和國,嘰喳柳鶯的種群數量呈緩慢增長趨勢。[67] 至少P. c. collybita的分佈範圍似乎在擴大,北進至蘇格蘭、挪威和瑞典,在丹麥的種群數量大幅增加。[4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