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洛維龍屬(學名:Callawayia)是魚龍目已滅絕的一個屬,屬下包含物種新肩卡洛維龍(Callawayia neoscapularis)。[2]
卡洛維龍屬 化石時期:晚三疊世,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
分支點: | †休恩魚龍類 Hueneosauria |
亞目: | †狹鰭足類 Longipinnati |
分支點: | †瑪麗安魚龍類 Merriamosauria |
演化支: | †真魚龍類 Euichthyosauria |
屬: | †卡洛維龍屬 Callawayia Maisch & Matzke, 2000 |
模式種 | |
†新肩卡洛維龍 Callawayia neoscapularis McGowan, 1994 [原為薩斯特魚龍]
| |
異名 | |
|
1994年,克里斯托弗·麥高文(Christopher McGowan)重新檢視了薩斯特魚龍的分類,並在出版物中根據1987年從加拿大卑詩省粉山威利斯頓湖岸邊發現的部分骨骼,即標本ROM 41993命名了薩斯特魚龍(Shastasaurus)新種新肩薩斯特魚龍(S. neoscapularis)。[3]標本於1988年在「鰭肢採石場」("Flipper Quarry")出土。種名指其肩胛骨與侏羅紀魚龍的相似度高於其它三疊紀魚龍。[4][5]
2000年,米高·邁施(Michael Maisch)發表一篇關於薩斯特魚龍顱骨解剖學的研究,並重新檢視該屬。作者指出,新肩薩斯特魚龍和薩特魚龍差異甚巨,很可能代表一個新屬。然而,在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組織前往首具標本發現地的考察期間,伊利沙伯·尼可斯發現了該物種保存更完好的標本。[5]得知此事後,邁施未就該物種作詳細討論,而是等待尼可斯的研究。[6]
然而在2000年的一篇論文中,邁施與安德里亞斯·馬茨凱(Adreas Matzke)為「新肩薩斯特魚龍」共同命名了新屬卡洛維龍(Callawayia),屬名致敬魚龍類研究者傑克·卡洛維(Jack Callaway)。作者指出新材料仍在研究中。[5]這項由尼可斯與真鍋誠(Makoto Manabe)合著的研究於2001年發表。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兩件新標本TMP 94.380.11(一件代表幼體的較小標本)及TMP 94.382.2(一件較大標本)的解剖特徵,並為「新肩薩斯特魚龍」提出新屬後薩斯特魚龍(Metashastasaurus)。[3]
由於「卡洛維龍」命名時間早於「後薩斯特魚龍」,故前者優先並且是有效名稱。尼可斯與真鍋雖承認卡洛維龍是正確的名稱,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道德守則認為其命名是不道德的,因為邁施與馬茨凱命名卡洛維龍時已得知命名後薩斯特魚龍的研究正在進行。尼可斯與真鍋還發現邁施與馬茨凱給出的鑑別存在問題,因為後者未對任何標本進行直接研究,造成某些錯誤及信息遺漏。[3]然而,在2010年的一份出版物中,邁施批評了卡洛維龍命名不道德的言論,並指出自己得知尼可斯的研究時已過去一年,且自己是獨立於尼可斯而得出卡洛維龍不同於薩斯特魚龍的結論。最後,邁施認為,由於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溝通不暢,因此該事件是「不幸的」,儘管他也表示命名並非出於惡意。[7]
2007年,陳旭等人根據中國貴州省發現的材料命名了卡洛維龍新種臥龍崗卡洛維龍(C. wolonggangse)。[8]2010年,馬茨凱將該物種移入貴州魚龍屬成為臥龍崗貴州魚龍,並指出其與卡洛維龍明顯不同。然而,作者認為區分臥龍崗貴州魚龍的特徵也並不令人信服,且該物種可能僅為鄧氏貴州魚龍的次異名,但因尚未進行詳細研究而仍認為其暫時有效。[7]
2016年,季承等人未發現可將「臥龍崗卡洛維龍」與模式種新肩卡洛維龍歸為一個屬的特徵,故反對將前者歸入該屬。然而,作者同樣未發現表明其與貴州魚龍存在明確聯繫的特徵,因此也沒有將其歸入貴州魚龍。[8]後期研究則將該物種的名稱打上引號,或直接稱作「臥龍崗貴州魚龍」,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通常與季承等人相似,即該物種並非任何一屬的模式種的姐妹群。[9][10][11][12]
卡洛維龍是種身長2—2.5米(6.6—8.2英尺)的小型魚龍。[13]
卡洛維龍的額骨(顱頂的一對骨骼)很大。額骨因鼻骨與後額骨(顱頂另一對骨骼)彼此接觸將其擋住而無法接觸前額骨。額骨形成顳顬孔(顱頂開口)邊界的一部分。頂骨(顱頂後部的一對骨骼)頂部有一道堅固的嵴,此外,這對骨骼上面還有一個向後突出的骨架。從側面看時,兩對後顱骨骼(眶後骨及鱗骨)被後額骨及顳上骨(顱頂另一對骨骼)擋住而無法觸及顳顬孔。眶後骨也形成了顱骨內側孔洞邊緣的一部分。[3]
卡洛維龍臀部以前共有超過54節椎骨。[8]卡洛維龍前兩節頸椎彼此融合。頸肋生有雙頭,與後面單頭的肋骨不同。肩胛骨骨幹又長又窄。[3]喙骨(肩胛骨下方一對肩部骨骼)寬度大於長度。[8]每個恥骨(前下部髖骨)有一個稱作閉孔的小開口,該孔在卡洛維龍身上不完全被骨骼封閉。[3]
肱骨(上臂骨)又短又寬,前緣生有缺刻。肱骨上端從前到後明顯上傾。[3]每個肱骨與橈骨(前下臂骨)相連部分向下突出,尺骨(後下臂骨)相一表面則向下向後突出。[8]尺骨在下臂骨中雖然不算太小,[8]但尺寸卻僅有橈骨一半左右。小腿骨亦有類似情況,其中脛骨(前小腿骨)尺寸遠大於腓骨(後小腿骨)。[3]另外一塊稱作豌豆骨的骨骼,在每條前鰭肢中皆存在。[8]形成鰭肢前緣的骨骼在其前緣生有缺刻。前鰭肢有四趾,後鰭肢則僅有三趾。[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