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議政體論是從幕末到明治初期,通過引入議會制度來形成共識(公議輿論[註 1])。從而形成日本國家意識及統一的政治思想。對於佐幕派來說,作為江戶幕府重生的構想;對倒幕派來說,是明治維新後的政治理想之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4月1日) |
黑船來航時針對是否開國,老中阿部正弘向諸侯和民眾都廣泛尋求對策,雖然也有尋求公議輿論、公議政體的原初想法,但當時的「公議」指江戶幕府,「輿論」指藩以及諸侯(藩主),當初只是將各藩主的意見向上反映到幕政的意思。公議輿論及公議政體的具體形象被描繪出來是在1860年代西洋思想逐漸流入日本以後。阿部死後,由於井伊直弼的舊親藩和譜代大名的幕權強化論在櫻田門外之變中失勢,之後提出公武合體論和諸侯會議論等加強江戶幕府權威的策略,但伴隨外部壓力和尊王攘夷運動的高漲,社會動盪,江戶幕府的衰微和幕藩體制的危機越來越嚴重。
在此情況下,幕府為改變現狀,認為有必要將西方的議會制度引入日本,進行幕府或日本的改革。不僅僅是幕府相關人員,如山內容堂、松平春嶽、德川慶勝、西周、加藤弘之、津田真道、大給乘嘆、橫井小楠、赤松小三郎、坂本龍馬等幕府外的人物也提出了這一主張,以避免江戶幕府和薩長等雄藩發生軍事對抗。但是,這些想法存在一定差異:諸侯主張的公議政體論繼承了諸侯會議論,不管幕府存續或廢止,都把「德川將軍家」作為新建立諸侯會議事實上的「盟主」。與此相對,幕府官吏及其他人主張的公議政體論是由公家和諸侯組成的上議院,平民組成下議院,德川將軍家作為上議院的主要成員參與政治(當然,根據論者的不同,議會的組織、江戶幕府和德川將軍家的存在方式也有差異)
以通過慶應改革來強化幕府權力為導向的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決定大政奉還的背景下,以公議政治體制論召集的諸侯會議代替了江戶幕府,德川慶喜也作為諸侯參與會議。改革後仍希望獲得政局主導權的山內容堂、松平慶永等諸侯都支持這一提議,意在和平實現政治權力交接。大政奉還後,王政復古的大號令和小御所會議中展開兩方辯論,一方主張德川可作為新政府的諸侯參加會議,另一方企圖用武力倒幕的薩長勢力反對。但是,最終薩長勢力同舊幕府軍間爆發戊辰戰爭,佐幕派和公議派諸侯們支持的公議政體論便崩潰
在戊辰戰爭中取得勝利並建立明治政府的薩長勢力,雖然打敗舊幕府勢力,但實際上在新政府所擁有的朝廷中得到了「恭順」諸藩的協助而取得勝利,如果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政權就難以存續。因此,證明新政府政策的正當性需要「公議輿論」。在五條御誓文的開頭,作為「廣興會議,萬事決於公論」全面提出了公論(公議輿論)。此後,這條路線與政體書的編纂以及基於此的議政官的設置、公議所、集議院等的召開、官員的公選等各藩的藩政改革緊密相連。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為了實現政策而以公議為手段來指導、操縱輿論的想法和反過來將輿論整合在一起形成公議,並向政府尋求政策實現的想法相互對立,最終成為明治政府內部存在不和諧之聲的一個原因。
但是,隨着廢藩置縣藩的廢除,中央集權的推進,公議輿論逐漸淪為空殼,特別是在明治六年政變(征韓論政變)之後,以大久保利通為主開始實行有司專制,公議輿論變得徒有虛名。對此,木戶孝允認為中央集權和公議輿論並不矛盾,於是制定《立憲政體的詔書》,旨在通過確立立憲政治來兼顧兩面,而板垣退助領導的自由民權運動則主張引入議會制度,以反映公議輿論。這樣的動向,與之後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和帝國議會的開設有緊密聯繫。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