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是指日本為天皇與朝廷工作的貴族、官員的泛稱,本來「公家」兩字是用來指天皇或者朝廷,在這個時期,「公家」讀作「こうけ Kouke」或者「おおやけ Ooyake」。鎌倉時代以後,由於用「武家」來稱呼以「武力」為朝廷效勞的幕府將軍與守護大名、武士等;與此對應,就用「公家」稱呼在「政務」上服務朝廷的貴族。
略史
從平安時代末期開始,貴族社會在朝廷中能夠晉升至公卿的家世開始被逐漸限定,隨着以藤原北家為源頭的攝家的確立,各家族的家格被固定,到了鎌倉時代前期基本形成了公家社會的制度。所謂公家社會,是指根據家格,來確定晉升品秩之制度。這個時期,在日本的社會各個階層里以家産的繼承為前提形成了「家」(イエ)的制度,與此相對應的,貴族階層中形成的便是公家社會的制度。成立期的公家的經濟權力主要限於莊園、領土內的「收取權」。具體地,上流貴族(本家)擁有莊園的支配權;中流貴族被上流貴族或大寺廟所任命,行使對莊園的管理權。
到了鎌倉時代的日本,行使兵權與支配東國的鎌倉幕府,與負責一般政務、及支配西國的公家政權(朝廷),這兩個政權大體上保持協調合作的關係,以處理政務。然而就在這個時期,實際上在具體地域中,公家持有的經濟能力,開始被當地有力的武士(地頭)所侵食。這種傾向,到了室町時代就更加顯著。因此公家被幕府將軍以及武裝守護所侵食,逐漸變得有名無實了。
到了江戶時代,公家幾乎仰賴幕府的武力,與此對應的,幕府將軍以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規定了江戶時代的公武關係。這之後,公家社會一直存在到幕末,最終在明治維新時期解體,日本君主立憲,大部分的公家變成新貴族,也就是華族。另外在幕末時期,由於朝廷重新獲得了權力,岩倉具視、三條實美等有貢獻者,也在明治維新中輩出。
分類
廣義地說,公家分為可以升殿(入朝議政)的堂上家以及不能升殿的地下家兩類,然而一般來說「公家」指的是堂上家。這種用「公家」來稱呼堂上家以及殿上人的習慣一直持續到江戶時代。
另外,從古時就有的家族被稱作舊家,安土桃山時代以後由於分家而形成的新家族被稱為新家。
家格
從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公家的家格逐漸固定,由家世決定了所能擔任或升遷的官職。此時期,形成了如下的家格:(詳細請參照各條目。)
向華族的移行
出身公家的家族,移向華族時,主要以公家時代的家格,以及其代代的任官情況決定。主要是攝關家、清華家的當主封為公爵家族或者侯爵家族,其之下曾擔任過多次大納言的家族封為伯爵家族,其餘的封為子爵家族。另外,地下家里成為華族的全部都被封為男爵家族。
著名公家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