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象腳鼓(泰語:กลองยาว, 發音:[klɔːŋ jaːw]) 又稱杯形鼓,泰語音譯為宮揚,或稱宮揚鼓,傣語音譯為光酣咬」,意為「長尾巴鼓」。是高棉、泰老民族、老撾的一種傳統膜鳴樂器,中文名稱得名於其形似大象的腳或杯子,常用於舞蹈伴奏。
鼓面以水牛皮製成,有時會在鼓面中間塗抹一層糯米,使其聲音更為渾厚。它一般由男演奏者或男舞者敲打,還有兩個人邊敲打中型或小型象腳鼓邊比武的舞蹈。
明朝錢古訓在《百夷傳》中記載「以羊皮為三、五長鼓,以手拍之」,「三、五長鼓」正是指的象腳鼓,《百夷傳》是最早記載象腳鼓的漢文史籍[1]。
傳說中,有一馴象師在森林中,聽到大風將空心的樹幹吹得「嗡嗡」作響,芒果被風落,掉入河中發出「嘣」的聲音。他很喜歡這種聲音,於是將芒果樹鋸成圓木鏤空,按大象腿的形狀做成象腳鼓,模擬象的動作邊敲邊跳,從此有了象腳鼓舞[2]。此傳說有可能為杜撰,「象腳鼓」這一名稱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象腳鼓」傣語為「光酣咬」,意為「長尾巴鼓」,現代研究認為象腳鼓的形態與傣族早期的生殖崇拜有關[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