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電影導演、編劇、製片、監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是臺灣電影導演,其電影在國內外各大重要影展獲得重大獎項,為台灣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曾榮獲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89年的《悲情城市》獲得第4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93年憑借《戲夢人生》獲得第46屆康城影展評審團獎。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及第5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與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1][2][3]。2020年獲得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其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目前是臺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侯孝賢 | |||||||||||||||||||||||||||||||||||
---|---|---|---|---|---|---|---|---|---|---|---|---|---|---|---|---|---|---|---|---|---|---|---|---|---|---|---|---|---|---|---|---|---|---|---|
導演 | |||||||||||||||||||||||||||||||||||
羅馬拼音 | Hou Hsiao-Hsien | ||||||||||||||||||||||||||||||||||
國籍 | 中華民國 | ||||||||||||||||||||||||||||||||||
出生 | |||||||||||||||||||||||||||||||||||
職業 | 電影導演、電影製片人、編劇、演員 | ||||||||||||||||||||||||||||||||||
教育程度 |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 ||||||||||||||||||||||||||||||||||
配偶 | 曹寶鳳 | ||||||||||||||||||||||||||||||||||
兒女 | 侯甫嶽、侯蘊華 | ||||||||||||||||||||||||||||||||||
出道作品 | 《就是溜溜的她》 |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
|
侯孝賢出生於廣東省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具有臺灣外省人及客家人之雙重身分,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後來在1948年全家移民到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區)。侯孝賢童年及青春期都在鳳山度過,中學時就讀臺灣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4]。
侯孝賢說小時候因為「把家裏的錢都拿去賭博」,他哥姐都認為他無可救藥,直到接到兵役通知單,「我很高興我去當兵了,我有一種自覺,要跟以前的生活『喀嚓』。」他把身上所有當票,包括當掉父親手錶拿到的當票,全部撕掉[5]。退伍後考上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侯孝賢說,當兵時決定從事電影行業,因為休假都會去看電影,最多一天趕4部片子。「但那時候只是喜歡電影,要做什麼其實一點都沒有概念。」一直到從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當副導演、編劇,也還沒想要當導演。他表示,最早想要當演員,讀書時還曾參加過歌唱比賽,結果緊張到沒有聲音,初賽就被淘汰。後來參與拍電影,發現演員都要180公分又帥,決定當幕後人員[5]。
侯孝賢在1973年踏入電影界,擔任李行導演《心有千千結》的場記,藉此慢慢的累積經驗,1975年開始編劇第一個劇本是賴成英執導的《桃花女鬥周公》,並兼任副導演。在1980年,侯孝賢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1年上映)。然後在1983年,他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擔任副導演與編劇,自此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同年與另外兩位導演萬仁跟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臺語發音的文藝片,開始小有名氣,並且開始拍攝寫實性較高的電影,例如《風櫃來的人》和《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也獲得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影片獎[6]。
在戒嚴風氣漸退之下,侯孝賢首先拍攝了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由於內容涉及批判當時的國民政府,他在尋找合作的過程十分艱辛。後來他又拍攝《戀戀風塵》,打破了過去國片過度矯情、虛偽的內容,是一部着重寫實的文藝愛情片,並受到許多國際影評及大導演的喜愛(例如羅渣·艾伯特及馬田·史高西斯就曾在影評節目上提到這部片子)。
1992年,侯孝賢創立「侯孝賢電影社有限公司」,經營電影製作和發行,是「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的前身。
真正使侯孝賢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是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確立了臺灣電影大師的地位。其中《悲情城市》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台灣電影。而《戲夢人生》則獲得康城影展評審團獎。侯孝賢擔綱監製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海上花》(1998)以19世紀末的舊上海為背景[6]。2001年,侯孝賢執導了一部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2005年,侯孝賢執導電影《最好的時光》,該片講述了三個時間段(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皆由演員張震、舒淇主演;此片也普遍被認為是侯孝賢創作歷程的總回顧。
侯孝賢在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首度與茱麗葉·庇洛仙合作。2007年,應康城影展之邀,執導康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之一的《電姬館》。他在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2014年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職務由張艾嘉接任[7]。侯孝賢於2010年執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的導覽影片。2015年《刺客聶隱娘》入選康城影展競賽單元角逐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侯孝賢成為史上第二位獲得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導演,前一位是楊德昌。目前是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會長。侯孝賢的代表作還有:《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等;與他經常合作的作家有朱天文、吳念真等人。除了拍攝電影,亦聲援社會運動,如移工、外籍配偶、土地和古蹟的保存等議題。
2023年10月25日,根據媒體《獨立一線》引述湯尼·雷恩斯在倫敦花園電影院舉辦《童年往事》放映會上宣佈,侯孝賢當前已經正式退休。該消息已獲放映會策展人喬治·克洛斯威特(George Crosthwait)證實,兩人一致表示侯孝賢將不再執導電影。此外,侯孝賢的臺北工作室已經關閉,所有員工,包括助理都已被解僱。[8]侯孝賢的兒子同日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但對電影熱情不變。[9]
侯孝賢說,一開始拍電影,為了商業目的,所以編得要好笑,他的第1、2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走這種風格,很好笑,因而賣座[5]。
侯孝賢說,早期拍片沒有考慮電影形式的問題,寫好劇本就拍,直到很多從國外學電影回來的人分享,才知道電影有很多拍攝形式。以致《風櫃來的人》劇本寫好了,卻不知道怎麼拍。那時候編劇朱天文拿小說《沈從文自傳》給侯孝賢看。他說,這本小說有種俯視的觀點,「好像世界上發生種種悲傷的事情,都很客觀地在看。」因此他拍《風櫃來的人》一直跟攝影師講說:「遠一點、遠一點」、「冷一點、冷一點」[5]。
1980至199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時期也影響侯孝賢執導風格。吳念真回憶,198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認為台灣電影發展已遇瓶頸,應找一些新人拍片。包括當時許多在美國念書的導演歸國找不到工作機會,中影看過他們的作品後,從中挑了幾位導演拍戲。「當時中影認為讓一個導演拍一部電影,要花長時間,台灣才會有很多新導演,如果一部電影有4個導演拍,就一次可以製造4個新導演」[5]。
吳念真提到,當時中影找了侯孝賢及陳坤厚負責製作,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執導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此片又分3個篇章,侯孝賢、曾壯祥及萬仁分別執導〈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侯孝賢也說,他自《兒子的大玩偶》開始,接觸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才真正感覺可以在電影上認真思考跟做一些事情」[5]。
侯孝賢說,當時香港電影界也有香港新浪潮運動,他在香港接觸到該批導演,包括徐克、許鞍華及方育平等人,「他們一起工作,彼此互相討論、幫忙,這種團隊大家合在一起的感覺蠻不錯的」[5]。
新電影時期代表導演之一陳國富表示,當時在楊德昌的木造日式小屋家中,聚集所有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及萬仁等,楊德昌會在白板寫下關於電影的各式想法,大家彼此討論。陳國富表示,他跟侯孝賢、楊德昌等,頻繁交換對製作電影的想法,幾乎每1到2天就碰一次面,持續了5、6年之久[5]。
吳念真表示,《兒子的大玩偶》之後,侯孝賢執導《風櫃來的人》,他看了嚇一跳,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侯孝賢跟以前的電影告別了,也有了自信。他認為《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重要的起步及改變,「那種跳躍是從1樓直接跳到8樓」[5]。
但拍《冬冬的假期》侯孝賢還是面臨要用什麼形式表達的問題。那時在楊德昌家裏,楊給侯孝賢看皮耶·保羅·帕索里尼執導的《Oedipus Rex》,「看了之後覺得好清楚喔,完全了解導演為什麼用這樣的鏡頭,不論是主、客觀,或是角色本身的視角。」侯孝賢說,拍《冬冬的假期》讓他了解拍電影有2個視角,包括導演的客觀視角,呈現導演腦筋想的或眼睛看到的,還有角色視角。侯孝賢後來接着拍《童年往事》,更是吳念真認為台灣至今最好的電影[5]。
侯孝賢提到,小時候在鳳山爬上芒果樹偷摘芒果,會在樹上吃完芒果才拿幾顆芒果離開。他印象很深刻,在樹上吃芒果很明顯感受到時間跟空間,有一股很寂寞的感覺、心情,「我想這跟後來能拍電影可能有很大的關連,就是你好像有一個角度突然停下來,感覺身處的時間跟空間」[5]。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6 | 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亞洲電影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0 | 第17屆金馬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早安台北 | 提名 |
1982 | 第19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在那河畔青草青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1983 | 第20屆金馬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小畢的故事 | 獲獎 |
1984 | 第21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風櫃來的人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油麻菜籽 | 獲獎 | ||
1985 | 第2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童年往事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青梅竹馬 | 提名 | ||
1989 | 第26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悲情城市 | 提名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1993 | 第30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戲夢人生 | 提名 |
1995 | 第3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好男好女 | 提名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1998 | 第35屆金馬獎 | 評審團大獎 | 海上花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2005 | 第4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 獲獎 | |||
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
2015 | 第5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刺客聶隱娘 | 獲獎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 獲獎 | |||
2020 | 第57屆金馬獎 | 終身成就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1 | 第14屆歐洲電影獎 | 環球銀幕獎 |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 提名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6 |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電影獎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2016 | 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盛典 | 最佳電影獎 | 刺客聶隱娘 | 獲獎 |
最佳導演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14 | 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 | 終身成就獎 | 獲獎 | |
2016 | 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導演 | 刺客聶隱娘 | 獲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5 | 第24屆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 | 最佳電影金鬱金香獎 | 咖啡時光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結果 |
---|---|---|---|
2016 |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 年度港台導演獎 | 獲獎 |
以台灣原始片名為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書籍篇章及期刊論文不收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