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英語: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是一個在香港註冊成立的社會公益性基金,主要目的是促進中國科技發展並獎勵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1]
何梁何利基金 | |
---|---|
項目類型 | 獎勵基金 |
位置 |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
所有人 | 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 (掛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港澳台辦公室)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建立日期 | 1994年3月30日 |
狀態 | 執行中 |
網站 | www.hlhl.org.cn |
基金會歷史
1994年3月30日,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及利國偉各捐款一億元港幣成立何梁何利基金,基金會以四人的姓氏命名。2005年10月12日,根據《補充契約條款》,基金捐款人統一變更為何善衡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何添基金有限公司和利國偉的偉倫基金有限公司。
獎勵設置
何梁何利基金主要獎勵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設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每年評獎一次。何梁何利基金的年度頒獎大會有着很高的規格,在2010年的大會上劉延東、路甬祥、萬鋼、何厚鏵等多名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2]
何梁何利基金下設投資委員會和評選委員會,前者負責基金的投資經營和財務管理,後者負責科學與技術獎的評選工作。基金還成立了專門的評選機構即評選委員會,評選委員會委員經過信託委員會批准、頒發聘任書後,獨立行使職能,負責評選工作,保證獎項的公平和公正。[3]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為100萬港幣。獎勵給長期致力於推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貢獻卓著,歷史上取得國際高水準學術成就者;在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攀登當今科技高峰,領先世界先進水平者以及推進技術創新,建立強大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其產業居於當今世界前列者。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獎項設有數學力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天文學獎、氣象學獎 、地球科學獎、生命科學獎、農學獎、醫學、藥學獎、古生物學、考古學獎、機械電力技術獎、電子信息技術獎、交通運輸技術獎、冶金材料技術獎、化學工程技術獎、資源環保技術獎、工程建設技術獎。其中,考古學、古生物學獎為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於1998年建議增加的。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前三屆為10萬港幣,1997年增加到15萬港幣,現為20萬港幣。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設有「青年創新獎」 、「產業創新獎及區域創新獎」。「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獎金」獎金均為20萬港元。[1]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歷屆獲獎名單
獲獎人 | 性別 | 年度 | 獲獎獎項 | 工作單位 |
---|---|---|---|---|
錢學森 | 男 | 1994 | 力學和系統科學獎 | 中國科協 |
黃汲清 | 男 | 1994 | 地球科學獎 | 中國地質科學院 |
王淦昌 | 男 | 1994 | 核物理學獎 | 核工業部 |
王大珩 | 男 | 1994 | 光學獎 | 中科院技術科學部 |
黃昆 | 男 | 1995 | 物理學獎 |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 |
唐敖慶 | 男 | 1995 | 化學獎 | 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 |
葉篤正 | 男 | 1995 | 大氣科學獎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彭桓武 | 男 | 1995 | 物理學獎 |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王應睞 | 男 | 1996 | 生物化學獎 | 中科院生物化學所 |
朱光亞 | 男 | 1996 | 核物理學獎 | 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 |
侯祥麟 | 男 | 1996 | 石油化工獎 |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
錢偉長 | 男 | 1997 | 數學獎 | 上海大學 |
王忠誠 | 男 | 1997 | 醫學藥學獎 |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 |
蘇步青 | 男 | 1998 | 數學力學獎 | 復旦大學 |
宋健 | 男 | 1998 | 控制論 | 全國政協 |
侯仁之 | 男 | 1999 | 地球科學獎 | 燕京大學 |
盧嘉錫 | 男 | 1999 | 化學獎 | 中國科學院 |
柯召 | 男 | 1999 | 數學力學獎 | 中國科學院 |
張香桐 | 男 | 2000 | 生命科學獎 |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
吳汝康 | 男 | 2000 | 生命科學獎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 |
孟執中 | 男 | 2002 | 航天技術獎 |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
吳征鎰 | 男 | 2003 | 生物獎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鄒承魯 | 男 | 2003 | 生物化學獎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徐光憲 | 男 | 2005 | 化學獎 | 北京大學 |
谷超豪 | 男 | 2005 | 數學獎 | 復旦大學 |
林元培 | 男 | 2007 | 成就獎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
馬永生 | 男 | 2007 | 成就獎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 |
房建成 | 男 | 2008 | 成就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王德民 | 男 | 2009 | 成就獎 |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
張錦秋 | 女 | 2010 | 成就獎 |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 |
楊學軍 | 男 | 2011 | 成就獎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潘建偉 | 男 | 2013 | 成就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薛其坤 | 男 | 2014 | 成就獎 | 清華大學 |
趙忠賢 | 男 | 2014 | 成就獎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鄔江興 | 男 | 2015 | 成就獎 |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馬偉明 | 男 | 2015 | 成就獎 | 海軍工程大學 |
施一公 | 男 | 2016 | 成就獎 | 清華大學 |
彭士祿 | 男 | 2017 | 成就獎 |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
黃旭華 | 男 | 2017 | 成就獎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張彌曼 | 女 | 2018 | 成就獎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吳偉仁 | 男 | 2019 | 成就獎 | 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
鍾南山 | 男 | 2020 | 成就獎 |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樊錦詩 | 女 | 2020 | 成就獎 | 敦煌研究院 |
基金影響力
何梁何利基金自1994年首次頒獎以來,多次對獎項進行了調整,以適應中國科技事業和發展戰略的需要。自2006年起,為貫徹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對獎項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調整獎勵結構,增設了「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調整和優化了「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評選標準,同時拓展了「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獎勵範圍,從而更加貼近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旋律。並重新確定了獎勵名額,保持合理的獎項結構和比例。
何梁何利基金憑藉起點高、獎勵範圍廣、評審嚴格、重視獎後效應和不斷改革等措施成為中國非政府獎項中的佼佼者,也是非政府獎項中知名度最大的獎項,在中國科學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