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塞·馬里亞·魯達(西班牙語:José María Ruda,1924年8月9日—1994年7月7日),阿根廷外交官以及法學家。1988年至1991年間擔任國際法院院長。
生平
何塞·馬里亞·魯達1924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1949年畢業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法學院,並在1955年在紐約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
1956年曾擔任薩爾塔省政府、司法和教育部長,並在1960年至1961年期間擔任外交部辦公室主任。他還曾在荷蘭海牙的國際法學院擔任教授,並在墨西哥學院擔任客座教授。[2]
1964至1965年間,魯達在推動聯合國大會第2065號決議通過起到了領導作用,該決議於當年12月16日獲得批准,是馬爾維納斯群島問題首個決議。1964年,阿圖羅·翁貝托·伊利亞總統政府着手通過非殖民化過程以及聯合國方面的壓力,迫使英國首次坐到談判桌前,推翻英國運用自決權來保留現狀的主張。[3][4]
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同年七月的屆會,雙方代表獲得無投票權發言機會。阿根廷代表團7月9日由外交部法律顧問何塞·馬里亞·魯達發言,而英方由塞西爾·金(Cecil King)代表發言。[5][6][7]
魯達運用歷史和法律論據詳細介紹了該群島的歷史及其殖民狀況,並主張阿根廷的領土完整,目的是說服支持阿根廷的訴求。[8][9]
雙方爭論激烈,委員會多數成員、拉丁美洲(特別是烏拉圭和委內瑞拉)支持阿根廷的立場。最終第三小組起草相關報告,其辯論結論與英國期望相左:
隨後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轉移談判中協助外交部長尼卡諾爾·科斯塔·門德斯,是1968年與英國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支持者。[10]
1966年至1970年間,擔任阿根廷駐聯合國代表。並在1964年至1972年擔任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在1968年擔任委員會主席。[2]
擔任駐聯合國大使期間,發生了六日戰爭。當時阿根廷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魯達與巴西代表小若澤·塞特·卡馬拉共同成功促進停火。魯達提出兩點意見。首先,以色列應該撤回到戰前佔領的領土,埃及應該結束交戰狀態。另一方面,要求適用日內瓦第四公約來對待被佔領土上的平民。第二點體現在安理會以阿根廷—巴西方案起草的決議中。[11]
隨後,他跟隨西方國家不譴責以色列,反對蘇聯的立場。在給外交部長科斯塔·門德斯信函中補充稱,他的行為「沒有獲得(不屬於我們的)第三世界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阿拉伯國家的敵意」。1967年7月,第五屆緊急特別會議召開,魯達、塞特·卡馬拉和墨西哥代表弗朗西斯科·奎瓦斯·坎西諾在大會提出一項決議草案,反對武力奪取領土,並呼籲以色列撤軍。草案未獲通過。[11][12]
1967年11月,安全理事會開會討論這一情況。魯達和塞特·卡馬拉重新提出了擬議草案。英國代表休·富特對其進行了修正,從而形成了第242號決議。[13][11]
1968年7月,魯達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第2373號決議中投棄權票。魯達以非武裝國家裁軍為論點,反對第四條,解釋稱該條約形成的現狀只對非「有核國家」集團的國家不利。對於第五條,阿根廷認為這是一種,由於美國和蘇聯不願建立有效的軍備監管體系而形成的「未來的期望,與條約所涉及的普遍禁止相比不平衡」。從根本上說,阿根廷政府認為該條約「限制了核能研究的自由發展」,而阿根廷已經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擔心會因其正在進行的項目而遭受法律制裁。[14]
1970年至1973年間擔任外交部副秘書。1973年當選為國際法院法官,1988年至1991年擔任國際法院院長。[1][15]
1970年11月,與外交部法律顧問胡利奧·巴爾沃薩一同前往倫敦,對1971年阿根廷與智利為解決比格爾海峽爭端的仲裁方案最終文本進行談判。[16]
1972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在獨裁者亞歷杭德羅·阿古斯汀·拉努塞總統反對下,時任外交部長路易斯·馬里亞·德巴勃羅·帕爾多向阿根廷政府提議展開行動。此前,阿根廷長期與台灣的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最終決定在羅馬尼亞與毛澤東政府進行談判。魯達被派往羅馬尼亞,後前往北京,與中國當局會面。1972年2月16日,魯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張海峰簽署一份聯合公報,宣佈兩國關係正常化。阿根廷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承認阿根廷對「鄰接其海岸的二百海里範圍以內的海域的管轄權」,其中包括馬爾維納斯群島。中華民國駐阿根廷大使在建交後幾月撤走。[17][18]
1991年,魯達在國際法院審理「卡塔爾與巴林間海洋劃界和領土問題」一案中擔任卡塔爾的專案法官,直至去世並由西班牙法學家聖地牙哥·托雷斯·貝納德斯取代。[19]
紀念和表彰
1998年,獲Konex白金獎。印度旁遮普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
2014年,阿根廷外交部發佈他在聯合國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辯論稿,以便在阿根廷各個大使館之間傳播。[20]
2016年,火地、南極和南大西洋諸島省首府烏斯懷亞一條路以他的名字命名。[21]
著作
- Ruda, José María. Instrumentos internacionales. 布宜諾斯艾利斯: Tipográfica Editora Argentina. 1976. OCLC 5500010.
- Ruda, José María. Presente y futuro del Tribunal Internacional de Justicia. Universidad de Granada. 1990. ISBN 978-843-38122-0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OCLC 38392202. - Ruda, José María. Derecho internacional público. 布宜諾斯艾利斯: Tipográfica Editora Argentina. 1994. ISBN 978-950-521056-5. OCLC 12941166.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