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述拉孜山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述拉孜山口是中國雲南省與緬甸克欽邦的山口[1]。山口以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南部則是緬甸克欽邦的葡萄縣。山口周圍人煙稀少,每平方公里有3個居民。[2]周邊主要生長溫帶闊葉混交林[3]。
伊述拉孜山口被描述為位於獨龍江-怒江 (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 的分水嶺[4]。在山口以西是從北流下向西急彎的獨龍江,[4][5]獨龍江匯入緬甸從北流下的恩梅開江,恩梅開江是伊洛瓦底江的東源。[6]山口以南的是緬甸恩梅開江的其他支流向南流動。山口以東是怒江流域,怒江南流出中國國境稱薩爾溫江。
麥克馬洪線
1913年至1914年間,西藏噶廈、中國北洋政府和英屬印度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會面,就西藏與中印的關係進行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劃定了西藏與中國以及印度的邊界。伊述拉孜山口被定義為三個司法管轄區的交界處。[7]山口以北是「內西藏」,即中國政府直接控制下的康巴藏區東部(自1720年藏區分治以來一直如此),山口以東是中國本部(漢地),山口南邊和西邊是當時作為英屬印度一個省的緬甸。然而,中國代表堅稱,內西藏地區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8]
西藏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後來稱為麥克馬洪線,是在更詳細的地圖上繪製的,由英國和西藏的代表協商確定。這條線在伊述拉茲山口結束。該邊界於1914年3月24日至25日通過換文達成一致,後來被納入《西姆拉條約》地圖。由於中華民國時代從未批准過《西姆拉條約》,中國的立場是該地仍然存在爭議。伊述拉孜山口以北的貢山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的一部分。
中緬邊界
緬甸獨立和中國控制西藏後,兩國偶爾發生邊界衝突。1955年,雙方開始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並最終於1960年1月取得進展,時任緬甸總理奈溫28日在北京簽訂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中國同意將伊述拉孜山口和與印度三國交界處的底富山口之間的分水嶺作為「傳統邊界線」[9]。
參考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