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仁武劉氏新厝,或稱劉家古厝,是一棟在道光年間建於高雄仁武區仁春街的官宅,由當地劉姓宗族第五代劉長義中武舉後所建的「新厝」,在2019年遭到突襲式拆除,嚴重毀損。
根據劉姓族譜記載,仁武劉姓祖先原籍江南彭城(即江蘇省無錫縣)。第一代祖先劉成公生於明崇禎年間,明末時隨鄭成功來臺後即定居於仁武,是為仁武劉姓宗族之開基先祖。傳至第四代劉老公號長春,生於乾隆年間,死於道光丁酉年。他生有五個兒子,今天劉姓宗祠「長春祠」即劉老公所建,亦即舊稱的「五房」。而同是第四代劉仁公後嗣,今聚居於「中厝」,劉寧公的後代則聚居於開基祖地「頂厝」一帶。第五代劉惠公號長義,道光年間中武舉,乃另建官宅,即稱之為「新厝」。[1]
仁武劉氏五房新厝建於道光年間(1820-1850年間),為「官宅」的型式,佔地面積與建築量體皆大於一般民宅,此外在裝飾上的磚雕、泥塑、彩繪、剪粘、斗拱、燕尾脊等,皆顯得相當氣派。曾因道路拓寬之故,南側虎邊護龍部分遭到破壞。[2]
平面基本格局為「七包三」的「二進多護龍」大厝,正身第一進為三開間,但量體是整個建築群落中最高大的,屋頂為燕尾脊的型式,目前作為神明廳使用,正身與護龍則以過水廊連接。第二進面闊為七開間,明間為公媽廳。至於護龍數則因歷代增修建又或倒壞、拓寬拆除等,確切數量已難以考證,然而目前仍可見完整二護龍(內護龍)之輪廓。
綜觀本建築之裝飾,雖不及日治時期宅第之繁複而顯得較為簡樸,又經百年風霜造成受損或佚失,然而其涵蓋項目卻相當廣泛,舉凡木雕、磚雕、石雕、泥塑、彩繪、剪粘皆可見之。
建築位在傳統漢人農村聚落之中已有百年歷史,近年來周遭有許多傳統民居已紛紛改建樓房。此聚落中劉氏僅存較完整的民居中僅剩五房祖厝(長春祠)與此棟五房新厝,數年前因道路拓寬之故,南側虎邊護龍部分遭到破壞。
2019年時,劉家古厝後代子孫對於保存或拆除意見分歧,「劉長義祭祀公業」決議將土地賣給建商,但也有部分家族成員反對,並提報文化資產,希望古厝列入古蹟保護。高雄市文化局原排定2019年5月25日進行仁武區劉家古厝古蹟列冊會勘,未料祭祀公業前一天派出機具突襲拆屋,致使兩百年歷史的古厝成為一片廢墟[3],提報人發現後報警並緊急通報文化局,要求立即前往執行暫定古蹟,但文化局約一小時後才到現場,警方也推拖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力[4],等到停工後建築物大多已夷為平地,最具文化價值的第一進、正身、過水廊及左護龍遭夷平,僅存殘蹟,第二進正身也遭嚴重破壞。[5]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因此於2019年5月下旬公告為暫定古蹟,並依法作後續認定及保存事宜。[2]2020年5月22日文化局經「109年度高雄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第5次會議」決議,不予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紀念建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