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洲聯賽冠軍盃精英聯賽
足球赛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洲聯賽冠軍盃精英聯賽(英語:AFC Champions League Elite),簡稱亞冠精英聯賽(英語:ACL Elite),是一項一年一度由亞洲足球聯合會主辦的洲際足球球會錦標賽,賽事由亞洲最高級別的球會競逐。[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4月9日) |

賽事最初在1967年以「亞洲冠軍球會錦標賽」名稱創立。賽事在2002年進行首次改革,與亞洲盃賽冠軍盃合併,並改稱為「亞洲聯賽冠軍盃」。到2024年賽事再度進行改革,並改為現有名稱。
賽事由 24 支球會在聯賽階段角逐,分為東亞區和西亞區各 12 隊。賽事冠軍可獲得國際足協世界冠軍球會盃和國際足協洲際盃的參賽資格。
Remove ads
歷史
1963年4月21日,亞洲足球聯合會首度討論舉辦一項亞洲冠軍的錦標賽,時任秘書長李惠堂宣佈亞洲足協有恴舉辦類似歐洲聯賽冠軍盃。[2] 賽事最終在1967年以「亞洲球會錦標賽」名稱正式創辦。初期賽事未有統一賽制,首屆賽事只設有淘汰賽階段,而往後三個球季則設有分組賽階段。
初時賽事以以色列球會壟斷前四屆賽事,部份原因可歸咎於阿拉伯球會拒絕與他們比賽:
- 於1970年賽事中,來自黎巴嫩的賀尼特文於準決賽拒絕與特拉維夫夏普爾比賽。最終特拉維夫夏普爾自動晉級決賽。
- 於1971年賽事中,來自伊拉克的艾利雅艾索達三次拒絕與特拉維夫馬卡比比賽,分別在初賽圈、分組賽和決賽。最終特拉維夫馬卡比自動成為冠軍。[3]
1972年賽事因有兩家阿拉伯球會,拒絕承諾與以色列球會尼坦亞馬卡比比賽而被禁止參賽,再加上其他不同原因,最終當屆賽事被亞洲足協取消。自此這項錦標賽停辦了 14 年,儘管以色列在1974年被逐出亞洲足球聯合會。
Remove ads
亞洲頂級球會賽事在1985年重新回歸,並改以「亞洲球會錦標賽」名稱舉行。[4]
在1990年亞洲足球聯合會創辦亞洲盃賽冠軍盃,是一項讓亞洲地區的盃賽冠軍角逐的錦標賽。在1995年再引入了亞洲超級盃賽事,讓亞洲球會錦標賽與亞洲盃賽冠軍盃的冠軍球隊競逐。

2002–03年球季,亞洲球會錦標賽、亞洲盃賽冠軍盃和亞洲超級盃合併為「亞洲聯賽冠軍盃」。各地聯賽冠軍和盃賽冠軍需要先進行外圍賽,以競逐成為八支東亞區和八支西亞區最佳球隊,以入圍分組賽階段。首屆亞洲聯賽冠軍盃的冠軍是艾阿恩。於2004年賽事中,賽期改為在同一年的三月至十一月期間舉行,參賽隊數增加至 29 支球隊,分別來自十四個國家。
於分組賽中,28 支球隊會按地區分為東亞區和西亞區,從而減低旅程的成本。各支球隊被分成七個小組,每組有四隊,賽事以主客雙循環制形式進行。七個小組的首名球隊,聯同衛冕球隊晉身半準決賽階段。半準決賽、準決賽和決賽均以主客兩回合制進行,並會應用作客入球優惠制、加時賽和互射十二碼。
於2005年賽事中,敘利亞球會獲得參賽資格,使參賽國家增加至 15 個。2006年,由於澳洲轉到亞洲足球聯合會中,他們的球會亦可參與這項賽事。然而,有聲音投討指賽事的獎金太少,而且旅程的成本太昂貴。2009年賽事起,亞洲聯賽冠軍盃擴軍至 32 隊,直接參賽席位擴大至亞洲前十位聯賽。每個國家最多可獲得四個席位,但不能超過該國頂級聯賽隊數的三分之一(向下捨入)。[5]
![]() |
舊有賽制下八個小組的首名和八個小組次名可晉級十六強。從2009年至2012年四屆賽事中,十六強都是以單回合形式進行,由小組首名於主場出戰。自2013年起,十六強事改為主客兩回合形式進行,由小組首名球隊於次回合於主場出戰。而自2014年起,淘汰賽階段亦會分為東亞區和西亞區,自此兩大區域的球隊只會在決賽相遇。決賽自2013年起改為主客兩回合制,並於一年後的2014年賽事起實施東亞區與西亞區輪換主辦決賽回合的次序。[6][7]
直到2021年,賽事在分組賽階段再度進行擴軍,由 32 隊增加至 40 隊,東亞區和西亞區分別各有五個小組,每組有四隊。各區的小組首名和三支成績最佳的次名球隊晉級十六強。淘汰賽繼續維持分區作賽,直到決賽。[8]
2022年2月25日,亞洲足協宣佈亞洲聯賽冠軍盃會改回跨年制,並在2023–24年球季實施。另外,外援制度會從「3+1」(即 3 名外援 + 1 名亞洲外援)擴大到「5+1」(即 5 名外援 + 1 名亞洲外援)。[9]
Remove ads
2022年12月23日,亞洲足協宣佈他們轄下的球會足球賽會進行全面改制。最高級別的球會賽事於主賽圈由 40 隊縮減至 24 隊,維持分為東亞區和西亞區(各有 12 隊)。各隊會與同區其中八支不同球隊進行對賽(四場於主場,四場於客場),並不設外援限制,位列前八位球隊晉級淘汰賽階段。於淘汰賽中,只有十六強以主客兩回合制進行,往後的半準決賽、準決賽和決賽均在集中地點以單場形式進行。[10] 2023年8月14日,官方宣佈新賽制在2024–25年正式實施,並更改賽事名稱為「亞洲聯賽冠軍盃精英聯賽」。[11] 同時,亞洲足協認定過往亞洲聯賽冠軍盃的記錄和數據會帶到亞冠精英聯賽。[12] 2023年12月,沙地阿拉伯被選定為前兩季決賽周階段的主辦地。[13]
參賽席位分配
隨着亞冠改制為亞洲聯賽冠軍盃精英聯賽,參賽隊伍從40隊減少至24隊,每個區域中的參賽席位分配如下:
Remove ads
在2021–2024年期間,每個區域中的參賽席位分配如下:
-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協會各獲得三個直接位置和一個附加賽位置。
- 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協會各獲得兩個直接位置和兩個附加賽位置。
- 排名第五的協會獲得一個直接席位和兩個附加賽席位。
- 排名第六的協會獲得一個直接席位和一個附加賽席位。
- 排名第七至第十的協會各獲得一個直接席位。
- 排名第11至12的協會各獲得一個附加賽席位。
- 如果亞洲聯賽冠軍盃冠軍頭銜持有者和亞足協盃冠軍頭銜持有者沒有資格通過國內比賽獲得參加錦標賽的資格,則每個人都有一個附加賽席位。
2014年1月25日,亞足協賽事委員會提出了一項全新的亞洲球會賽事的建議,[14]此方案亦已於2014年4月16日獲亞足協行政委員會認可。[15]
- 所有協會成員會被分成「西亞區」及「東亞區」,每區各有 23 個成員國:
- 每區會有 12 個直接晉身分組賽的資格,餘下 4 個席位會由外圍賽決出。
- 每區前 12 個成員國,只要他們能符合參與亞洲聯賽冠軍盃資格便能參與賽事
- 每區前 6 個成員國,會最少得到一個直接晉身分組賽的席位,餘下的成員國只能得到外圍賽席位:
- 每區排名第 1–2 位的成員國,可得到 3 個直接晉身分組賽席位,及 1 個外圍賽席位(附加賽圈)。
- 每區排名第 3 位的成員國,可得到 2 個直接晉身分組賽席位,及 2 個外圍賽席位(均屬附加賽圈)。
- 每區排名第 4 位的成員國,可得到 2 個直接晉身分組賽席位,及 2 個外圍賽席位(均屬外圍賽第二圈)。
- 每區排名第 5 位的成員國,可得到 1 個直接晉身分組賽席位,及 2 個外圍賽席位(均屬外圍賽第二圈)。
- 每區排名第 6 位的成員國,可得到 1 個直接晉身分組賽席位,及 1 個外圍賽席位(外圍賽第二圈)。
- 每區排名第 7–12 位的成員國,可得到 1 個外圍賽席位(外圍賽第一圈)。
- 每個國家最多的參賽席位數,為該個頂級聯賽數目中的三分之一(例如:澳洲最多只可派出 3 隊參賽,因為澳職聯中只有 9 隊是真正位於澳洲境內)。
- 如果任何成員國放棄直接晉身分組賽的席位,該席位會被分配至最高符合資格出賽的成員國,但仍受最多 3 個直接參賽數量限制。
- 如果任何成員國放棄直接晉身外圍賽的席位,該席位會被視為無效,而不會另外分配至其他成員國。
- 任何一個參加亞冠或亞洲足協盃的球會必須要成立超過三年才可獲得參賽資格。
Remove ads
歷屆決賽
# | 決賽沒有進行 |
* | 決賽憑互射十二碼決出勝負 |
‡ | 決賽憑作客入球優惠決出勝負 |
† | 決賽於加時賽中決出勝負 |
- 註解:
奪冠次數
獎項
歷屆成員參賽席位分佈
轉播權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