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射十二碼(英語:Penalty shoot-out,縮寫PSO),又稱十二碼大戰、PK戰(日本、台灣常用)[1],是足球比賽因為平局(和局)而未能分出勝負,而該場比賽必須分出勝負的一種決勝方式。
決勝方式
在一般的淘汰賽中,如果在加時賽結束後仍未分出勝負,就會以雙方互射十二碼的方法來決定勝方,前5輪入球較多一方為勝;如在前5輪未能分出勝負,則會進入突然死亡階段,一旦一方射進而另一方射失,則整場比賽便會結束。互射十二碼勝方即獲得整場比賽勝利。
當雙方球員全部射完一輪,但未分勝負,則會繼續互射,在此可調動球員射球次序。但在所有場上球員未完成射門之前,在該輪過之球員不可再射。如出現球員數目不相同時,較多球員一方的隊長要決定哪位或哪些球員不用參加互射十二碼(不射十二碼的球員也不能守門,故一般不會選擇去除門將)。
上述情形若在五人制足球中,則以六公尺罰球來決定勝負,雙方在六公尺罰球點各踢三球,入球多者勝,若仍無法決定勝負,則會進入突然死亡階段,一旦一方射進另一方射失,射入球員的隊伍便得勝。
ABBA制
2016年國際足協(FIFA)曾經宣佈引入新的互射十二碼機制,由傳統的輪流互射五輪,改為「ABBA」制,意即抽中先射的一支球隊射完第一圈後,後射的球隊連射兩球,然後先射的球隊再射兩球,如此類推。此舉是由於多項研究已表明抽中先射的一方會有一定程度的優勢,而數據亦指出先射的一方有不少於60%的勝率。因此,在2017年提出試驗方案,在部分賽事試行全新的ABBA制互射十二碼。但經過兩年試驗之後,已被證實不是特別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此方法過於複雜,而足球本身是一項簡單和傳統的比賽,所以國際足協已經在2019年決定不再使用此方法。
案例
互射十二碼被媒體與足球工作者認為更屬於心理素質與運氣的考驗而不是對球員能力的全盤測試,無奈是沒有其他更可行的解決方案。其機制為許多在賽前被媒體公認為「魚腩部隊」的球隊以擺大巴戰術拖延至結束而製造爆冷的契機。著名例子包括1986年歐洲冠軍球會盃中,來自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星隊運用極其保守的收縮打法在120分鐘比賽中完全抑制了西甲班霸巴塞隆拿的瘋狂進攻,最終僅憑門將出色發揮連續撲出十二碼捧得「大耳盃」。類似事蹟在各國本土盃賽中亦時有發生。
世界大賽中射失十二碼的著名球星
- 1992年歐洲國家盃半決賽:荷蘭對陣丹麥:馬高·雲巴士頓
- 1994年美國世界盃決賽:巴西對陣意大利:巴雷西,巴治奧
- 1998年法國世界盃半決賽:荷蘭對陣巴西:高古,朗奴·迪保亞
- 2004年歐洲國家盃半準決賽:英格蘭對陣葡萄牙:碧咸
- 2006年德國世界盃半準決賽:英格蘭對陣葡萄牙:林伯特,謝拉特
- 2006年德國世界盃決賽:法國對陣意大利:查斯古特
- 2015年美洲盃決賽:阿根廷對陣智利:希古恩
- 百年美洲盃決賽:阿根廷對陣智利:美斯
- 2020年歐洲國家盃八分之一決賽:法國對陣瑞士:姆巴佩
- 2020年歐洲國家盃準決賽:意大利對陣西班牙:莫拉塔
- 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半準決賽:克羅地亞對陣巴西:羅德里戈
- 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半準決賽:荷蘭對陣阿根廷:維吉爾·范戴克
- 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決賽:阿根廷對陣法國:金斯利·朗奴·高文、瓊阿梅尼
註釋
另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