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熊科棕熊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洲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是熊屬的哺乳動物。胸部有白色新月形斑紋,又稱為月斑熊、月紋熊、月牙熊、新月熊、月熊、狗熊,別名黑瞎子,藏語譯音為「董」,門巴語譯音為「歐目蝦」,白語稱「jinl」([IPA ʨĩ55])。
為獲取其皮毛而進行的過度捕獵,以及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喪失,都使其數量逐漸減少,因此目前亞洲黑熊處於易危狀態。
亞洲黑熊喜歡在海拔1000到3000米的山林居住,到了冬天就遷移到低海拔地區。牠們的分佈地區分為兩處:從中國東北地區和日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越南和泰國,現多分佈於歐亞大陸的東部、臺灣、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帶。
體型比棕熊(Ursus arctos)小很多,身體粗壯。頭闊,吻較短。除胸部具有白色或黃色倒人字斑紋外,全身被著富有光澤的漆黑色毛;鼻面部棕褐色或赭色。頸側部毛較長,成毛叢狀;胸部毛最短;前足腕墊發達,與掌墊相連;前後肢趾呈黑色。通常以四肢行走,為蹠行,但是也能用後腿站起。擅長上樹和游泳。
體型比棕熊稍小,通常肩高70—100厘米(28—39吋),體長120—190厘米(47—75吋),成年雄性體重60—200公斤(130—440英磅),成年雌性體重40—125公斤(88—276英磅)。肩部較平,臀部稍大於肩部。頭部寬圓;吻較短;鼻端裸露;眼小;耳長約10至12厘米,被有長毛。頰後及頸部兩側的毛甚長,形成兩個半圓形毛叢。胸部有一明顯的倒人字形白色或黃色斑。尾很短,約長7至8厘米。四肢粗健,前後肢都具五趾,爪彎曲呈角黑色,前足爪長於後足爪。前後足均肥厚,前足的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掌墊與趾墊間有棕黑色、灰黑色短毛;後足蹠墊寬大肥厚,蹠墊與趾墊間也有棕黑色、灰黑色的短毛[2]。
體毛黑色而富有光澤。因東、西部地域差異,毛的長度有些區別。東部的黑熊毛較短,背毛長4至5厘米,頸側毛長6至10厘米;西南部的黑熊毛較長,背毛長4至6厘米,頸側毛長6至14厘米。黑熊胸部的毛較短,一般都未超過4厘米。毛皮一年脫換一次,舊毛的脫落和新毛的長出,為連續而緩慢的過程。一些黑熊的毛皮沒有絨毛,一些黑熊毛皮進入冬季時有絨毛。
東、西部的黑熊的毛色均為富有光澤的漆黑色。其中鼻部毛呈黑褐色、棕褐色;眉額處常有稀疏白毛。胸部由白色、淡黃色、赭色短毛形成「V」字形或「U」字形,部分黑熊胸斑較小,且多呈黃色和赭色。背部毛基灰黑,毛尖深黑,絨毛也呈灰黑色。幼體毛色黑褐,頭部顏色稍淡,呈棕褐沾灰黑,四肢毛色較深,胸部的白斑極為明顯。
黑熊的頭骨略呈長圓形,與棕熊相比,前短後長。吻部較短,鼻骨長度約等於頭骨在第一上臼齒前的橫寬;眼眶前緣至中央門齒齒槽前緣的距離小於左右眶後突之間的距離。額骨平緩,中央不下陷。頂骨較寬;即使老齡個體也達不到頂骨的三分之一處;乳狀突很發達,致使頭骨後部顯得寬大。顴弓較弱。齶骨延伸到後臼齒的後面。鼓室扁平。下頜骨短,最後下臼齒位於眼窩前緣的後邊。
黑熊是典型的林棲動物,雜食性,春天以山毛櫸等的新芽為食,夏天主要以螞蟻、蜜蜂等昆蟲為食,秋天主要橡樹、栗子等果實為食。秋天會大量進食,以準備冬眠。冬季在大樹的樹洞、岩洞或地洞等冬眠。交配在6~8月左右進行,一次約產1~2頭幼仔。
牠們從低海拔600米的熱帶雨林到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亞熱帶乾旱河谷灌叢;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以及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都有棲息。有垂直遷徙的習慣,夏季棲息在高山,入冬前從高地逐漸轉移到海拔較低處,甚至到乾旱河谷灌叢地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