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乙胺丁醇(INN:ethambutol,簡稱為EMB,或是E)是一種主要用於治療結核病的藥物,[4]通常與其他治療結核病藥物,例如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合併使用(例如組成複方藥乙胺丁醇/異煙肼/吡嗪酰胺/利福平)。[5]此藥物也可用於治療鳥分枝桿菌複合體和堪薩斯分枝桿菌的感染(最常見的症狀是肺部感染)。[4]此藥物經由口服方式給藥。[4]
臨床資料 | |
---|---|
商品名 | Myambutol、Etibi、[1]Servambutol及其他 |
其他名稱 | (2S,2'S)-2,2'-(Ethane-1,2-diyldiimino)dibutan-1-ol[2]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核准狀況 | |
給藥途徑 | 口服給藥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20–30% |
藥物代謝 | 肝臟 |
生物半衰期 | 3–4小時 |
識別資訊 | |
CAS號 | 74-55-5( )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0.737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10H24N2O2 |
摩爾質量 | 204.31 g·mol−1 |
3D模型(JSmol) | |
| |
|
使用後常見的副作用有視力問題、關節痛、噁心、頭痛和疲倦感。其他副作用有肝臟問題和過敏反應。[4]不建議患有視神經炎、嚴重腎臟問題或五歲以下的個體使用。[5]尚未發現個體於懷孕時使用對於胎兒,或是母乳哺育期間使用對於嬰兒會造成傷害。[5][6]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對個體於懷孕期間使用,對胎兒眼睛的可能影響表示擔憂。[4]乙胺丁醇被認為是透過干擾病原細菌的代謝來發揮作用。[4]
乙胺丁醇於1961年由美國氰胺公司(於2009年併入輝瑞製藥旗下)的來得里實驗室(Lederle Laboratories)發現。[7]它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之中,[8]市面上有其通用名藥物流通。[1]
乙胺丁醇在其結構中包含兩個結構對稱的手性中心,並以三種立體異構形式存在,即兩種對映異構 - (+)-(S,S)-乙胺丁醇和(−)-(R ,R)-乙胺丁醇,以及稱為內消旋化合物的非手性立體異構體形式。 (S,S)-(+)-乙胺丁醇是強效、選擇性抗結核藥物。這是一種以單手性形式引入臨床老藥的典型例子。此對映體的效力分別比 (−)-(R,R)-乙胺丁醇和內消旋形式強500倍和12倍。而在另一方面,就藥物的主要副作用 - 視神經炎方面,所有三種異構體的效力相同。[9]藥物毒性與治療劑量和持續時間有關聯。鑑於(S,S)-對映異構體具有更佳的藥理活性與選擇性,它在治療中的風險效益比遠優於其他異構體,因此受到青睞。[10][11]
乙胺丁醇與其他藥物一起用於治療多種感染,包括有:結核病菌、鳥分枝桿菌複合體和堪薩斯分枝桿菌。[4]
乙胺丁醇對活躍生長的結核桿菌具有抑菌作用。作用機轉為阻礙細胞壁形成。分枝菌酸附着在阿拉伯半乳聚醣D-阿拉伯糖殘基的5'-羥基上,並在細胞壁中形成分枝菌基-阿拉伯半乳聚醣-肽聚醣複合物。它透過抑制阿拉伯糖基轉移酶來破壞阿拉伯半乳聚醣的合成。阿拉伯半乳聚醣合成遭破壞後,此複合物的形成受到抑制,導致細胞壁通透性增加。[16]
口服乙胺丁醇鹽酸鹽後,約75-80%的藥物會迅速經由消化道吸收。同時攝入食物不會顯著影響藥物吸收。可迅速(2-4小時)分佈至身體各部位的組織和體液。[17]乙胺丁醇的50%以原形藥物經尿液排出,8-15%以無活性代謝物形式排出。20-22%的劑量以原形藥物經糞便排出。[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