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浪郡(諺文:낙랑군(南)Nangnang-gun/락랑군(北)Rangnang-gun),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設置的漢四郡之一,治所在朝鮮縣(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轄朝鮮半島西北部,4世紀初被高句麗吞併。
起源
在商朝之前,居住在此的部族稱良夷,或樂浪夷,因此得名。
歷史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征戰滅亡衛滿朝鮮,次年置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屬於幽州[1]。治所朝鮮縣城是故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
公元前82年,漢昭帝罷臨屯、真番二郡入樂浪郡,以真番故縣置南部都尉,次年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縣(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以嶺東七縣置東部都尉)。
王莽建立新朝後,改郡名為樂鮮郡[1]。新末東漢初時,當地豪族王調殺死太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割據樂浪郡。
公元37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佔據[2]。七年後(42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將軍襲擊東漢的右北平、漁陽、上谷、遼西等四個郡。遼東太守祭肜以恩義及信義嚮慕本王對質,並透過和親使兩國的關係得以回復。
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析樂浪郡南部都尉為帶方郡,並為曹魏、西晉所承繼。《晉書》卷一四《地理志》記載:「咸寧二年(276)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七百」,「帶方郡,公孫度置,統縣七,戶四千九百。」
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壓迫樂浪郡。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311年)奪取西安平縣(位於今鴨綠江口北岸),切斷了樂浪、帶方二郡與遼東的聯繫。313年,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3]。《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則記載,高句麗「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管轄朝鮮半島的漢四郡滅亡。[4]
行政區劃
《漢書·地理志》載: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雲鄣。縣二十五:朝鮮,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黏蟬,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帶方,駟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長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鏤方,提奚,渾彌,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東暆,不而,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1]。
遺址
樂浪郡治址位於今平壤南郊樂浪區域大同江南岸土城裏的台地上,平面不規則,東西約長700米,南北約長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東部發現柱礎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築遺蹟。城址內出土了豐富的瓦當、封泥、陶器和銅鐵器等。瓦當上除常見的雲紋以外,還發現有「樂浪禮官」、「樂浪富貴」等銘文。除「樂浪太守章」和「樂浪大尹章」之外,朝鮮等23縣的令、長、丞、尉的官印都有發現。
城址南面是總數達2000餘座的樂浪墓葬群。這些墳丘墓外形多為中國周、漢時期墓葬典型的方台形封土。墓葬結構主要有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其具體造法、式樣乃至花紋都與中原漢墓沒有差異。比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篋墓,前者單室雙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樂浪太守椽王光之印」。後者雙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傳為題材的人物彩畫漆篋而得名,墓內的一枚木簡上書有「縑三匹,故吏朝鮮丞田肱謹遣吏再拜祭」。各墓出土的帶銘文漆器達57件,紀年上自西漢始元二年(前85),下到東漢永元十四年(102),漆器的銘文中還有廣漢郡或蜀郡等產地的字樣。墓磚銘文的紀年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景元元年(260),稍晚有西晉的泰始、咸寧、太康、元康、建始、泰安、建興等年號,甚至還有東晉的永和九年(353)和元興三年(404)等紀年。較有代表性的石槨墓南井裏119號墓建有前後二室,用石塊砌成方錐形的券頂,同後來的高句麗墓葬相當接近。[5][6]
所屬蟬縣治址位於平安南道龍岡郡城峴里,城略呈長方形,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300米。城東北遺有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的蟬神祠碑,碑銘內容為蟬長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寧五穀豐登,是朝鮮半島最早的石刻。
平壤與樂浪郡
《三國史記》記載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佔據。[7] 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將軍襲擊後漢的北平、漁陽、上谷、太原等四個郡。遼東太守祭肜以恩義及信義嚮慕本王對質,並透過和親使兩國的關係得以回復。 據《三國史記》東川王本紀記載,東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丸都城經亂不可復都,築平壤城,移民及廟社。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雲王之都王險。」[8] 不過《晉書》卷一四《地理志》記載:「咸寧二年(276年)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七百」,「帶方郡,公孫度置,統縣七,戶四千九百」。因此247年東川王所城的平壤應該為國內城的衛城,而不在大同江。 [8]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壓迫樂浪郡。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311年)奪取西安平縣,切斷了樂浪, 帶方二郡與遼東的聯繫。故國原王四十一年,「百濟王率兵三萬來攻平壤城」;小獸林王七年「百濟將兵三萬來侵平壤」;廣開土王四年,「與百濟戰於浿水之上」。這些都表明公元4世紀初高句麗已奪取了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8]
在中國史籍中,「平壤」之名首見《魏書·高句麗傳》[9]。而同期南朝似乎記載高句麗的都城還在丸都山下。後隋唐史採用北史記載,認為平壤就是漢朝樂浪郡[10]。
近期考古發現,今朝鮮首都平壤西南的黃海道信川郡一帶出土的眾多銘文磚普遍使用兩晉年號,可證東晉年間當地曾有奉東晉正朔的勢力存在。而安岳郡的《冬壽墓誌》也可證東晉曾任佟壽為「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相、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鄉侯」。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