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笛福(英語:Daniel Defoe/dɪˈf/;1660年9月13日—1731年4月24日),原名丹尼爾·福(Daniel Foe),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英語pamphleteer、政治間諜。其作品主要敘述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 其新聞寫作《風暴》英語The Storm (Daniel Defoe)是現代新聞業的先驅作品之一。 其代表作《魯賓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魯賓遜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快速預覽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出生 ...
丹尼爾·笛福
Daniel Defoe
Thumb
畫像
出生1660年9月13日
 英格蘭王國倫敦市
逝世1731年4月24日(1731歲—04—24)(70歲)
 英格蘭王國倫敦市
國籍 英國
代表作魯賓遜漂流記
關閉

早年生活

笛福的父親占士·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生於英國倫敦,具體的出生日期和地點還有爭議。他本姓福(foe),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笛」(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此名。笛福幼時就有了災難的經歷,1665年倫敦發生瘟疫,1666年倫敦大火燒毀了鄰居的房子[1]。他大約十歲時,母親去世[2] 。笛福在Newington Green英語Newington Green的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畢業後到教堂任職,沒有上過大學[3]

笛福二十歲後開始從商,但是屢遭失敗。1684年他結婚,1685年參加了試圖推翻占士二世蒙默斯起義,僥倖逃過了起義後的殘酷鎮壓。1688年威廉三世加冕後,他迅速成了政府的情報人員[4]。1692年笛福經商破產被捕。1695年他回到英國,成為政府的稅務代表,1696年他成為了一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政治創作

Thumb
描繪笛福受枷刑時民眾把他看待成英雄的版畫

笛福被譽為現代新聞之父,更準確地說是政治新聞之父。熱愛政治,成就了他的思想,但也毀了他的生活。

笛福最早的創作是1697年出版的《關於一些問題的觀點》,提出了一些社會改革的建議。1698年他維護威廉三世對常備軍的權力。1701年他發表詩歌《地道的英國人》繼續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皇登基。笛福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遊行三天。按照傳說,笛福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

托利黨首領羅拔·哈利(Robert Harley)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誌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同年笛福根據自己在1703年颶風英語great storm of 1703中的經歷寫成了《颶風》一書[5]。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誌中斷。

文學創作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閱讀。

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星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日記》,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主要作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