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是由中國醫學工作者組成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法人社團。

現有82個專科分會,43萬餘名會員,設有辦事機構15個,建有醫學圖書館1個,法人實體機構2個。

中華醫學會的主要業務包括:開展醫學學術交流;編輯出版醫學期刊及書籍、音像製品;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工作等。[1]

歷史

1910年,伍連德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1913年中華醫學會在北京創立,但只是個地方性組織。

中華醫學會於1915年2月5日,伍連德顏福慶等21位醫生在上海發起創建。1915年11月,會刊《中華醫學雜誌》在上海創刊。

1915年8月5日至12日,中華醫學會、中華民國醫藥學會、博醫會、江蘇教育會及教育部的代表共24人在上海舉行醫學名詞會議。1916年2月12日,乘中華醫學會召開大會之際,中華醫學會、中華民國醫藥學會、博醫會、江蘇教育會江蘇醫學專門學校浙江醫藥專門學校等的黃炎培俞鳳賓聶會東(J.B. Neal)等31人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醫學名詞審查會」。1916年8月7日在江蘇教育會會所召開醫學名詞審查會第一次審查大會,公推余日章為主席,審查通過解剖學名詞1200餘條。1917年8月27日,經教育部批准備案「醫學名詞審查會」,並給與1000元補助金。1918年,「醫學名詞審查會」更名為「科學名詞審查會」,參與團體增加到十多個,工作至1928年被南京國民政府取締。[2]

中華博醫會

1932年4月15日,「中華博醫會」併入中華醫學會。

1886年,傳教士醫生在上海成立中國教會醫學聯合(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中文簡稱博醫會),並於1887年出版發行英文版《博醫會報》(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規定正規醫學院校畢業,具有證書,服務應宗教團體的醫師可成為正式會員;畢業於歐美醫學院校的非宗教團體的醫生可成為名譽會員。1890年5月,博醫會在上海舉行第一屆會員大會,譯述西醫書籍時有很多名詞和術語的統一問題是會議的中心議題。這次大會決定成立一個名詞委員會負責統一醫學名詞的工作委員會。由嘉約翰任主席,成員有:威爾遜(WmWilson)、亨特、多斯懷特(A·W·Douthwaite)波特(H·P·Porter)高似蘭(P·B·Cousland)。1894年出版了《疾病名詞詞彙》、1898年出版了《眼科名詞》和溫天謀編輯的《疾病詞彙》、此外還有惠特尼的《解剖學詞彙》和波特的《生理學名詞》等。1901年名詞委員會首次會議審定通過了的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藥理學和藥物名詞。1904年,名詞委員會舉行第二次會議,討論、審定了病理學、內科、外科和婦產科的名詞,校定和增補了1901年編輯的名詞。同年12月,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會議,討論藥物學和細菌學名詞。名詞委員會參與了科技術語委員會審定元素和化學名詞的工作,並曾致函中國教育會(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China),要求加快物理學名詞的審定,由於物理學名詞不統一也將直接影響到醫學教育,如教育會提不出標準的物理學名詞,博醫會將編輯自己的物理學詞彙,使之能與醫學教科書相統一。同時博醫會也要求教育會廣學會(The Diffusion Society)在它們的出版物中,凡涉及醫學的名詞,都應採用博醫會審定的標準名詞。依據審定的名詞翻譯出版了一批教科書,如《格氏解剖學》、《哈氏治療學》、《歐氏內科學》等。1908年5月,名詞委員會在統一了醫學各科名詞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英漢醫學詞典》和中文的《醫學字典》,並提呈教育部。[3]1910年東北鼠疫大規模流行時,清政府曾通過英國駐京使館的醫員葛萊向博醫會尋求幫助。

從1922年起,非基督教運動衝擊下,1923年博醫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決定把名稱中的Missionary一詞刪除。[4]

歷屆大會[5]

More information 屆次, 時間 ...
屆次 時間 地點 當選會長 會長照片 大會圖片 備註
成立大會 1915年2月 上海 顏福慶 Thumb
第一屆 1916年2月7日-2月12日 上海市青年會殉道堂 伍連德 Thumb Thumb
第二屆 1917年1月21日-27日 廣州 伍連德 Thumb Thumb
第三屆 1920年2月 北平 俞鳳賓 Thumb Thumb
第四屆 1922年1月 上海 刁信德 Thumb Thumb
第五屆 1924年2月 南京 牛惠霖 Thumb Thumb
第六屆 1926年2月 上海 劉瑞恆 Thumb Thumb
第七屆 1928年1月 北平 林可勝 Thumb Thumb
第八屆 1930年2月 上海 牛惠生 Thumb Thumb
第九屆 1932年9月29-10月5日 上海市愛文義路李斯德醫學研究院大講堂 牛惠生 Thumb Thumb 合併後第一屆
第十屆 1934年3月31日-4月7日 南京市 林宗揚 Thumb 合併後第二屆
第十一屆 1935年11月2日-4月8日 廣州市博濟醫院 朱恆璧 Thumb 合併後第三屆
第十二屆 1937年4月1日-4月8日 上海市國立上海醫學院 金寶善 Thumb Thumb 合併後第四屆
第十三屆 1940年4月2日-4月5日 昆明市金碧公園昆華醫院新址 金寶善 Thumb 合併後第五屆
第十四屆 1943年5月11日-15日 重慶市歌樂山中央衛生實驗院禮堂 沈克非 Thumb Thumb 合併後第六屆
第十五屆 1947年5月5日-10日 南京市中央衛生實驗院 朱章賡 Thumb 合併後第七屆
姚克方 Thumb
第十六屆 1950年8月23日-26日 北京 傅連暲 Thumb 時稱中華醫學會第八屆大會
第十七屆 1952年12月 北京 傅連暲 Thumb 時稱中華醫學會第九屆大會
第十八屆 1956年7月 北京 傅連暲 Thumb 時稱中華醫學會第十屆大會
賀彪
錢信忠 Thumb
白希清
第十九屆 1984年2月 北京 吳階平 Thumb
第二十屆 1989年2月 北京 陳敏章
第二十一屆 1994年3月 北京 陳敏章
第二十二屆 1999年4月 北京 張文康
第二十三屆 2005年4月 北京 鍾南山 Thumb
第二十四屆 2010年4月 北京 陳竺 Thumb
第二十五屆 2015年12月 北京 馬曉偉 Thumb
第二十六屆 2021年5月 北京 趙玉沛
Clos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