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戰場環境保障局
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氣象水文工作開始於延安時期。[1]1949年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成立,統一領導全國氣象事業。1950年3月,成立了第一個直屬業務機構——中央氣象台。[2][3]1953年8月1日,為配合國家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根據主席毛澤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命令,中央軍委氣象局自軍隊建制轉歸政務院建制,更名為中央氣象局。全國各地的氣象機構也均從軍隊建制轉歸地方政府建制。[4]
1960年5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簡稱「總參軍事氣象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領導。1963年8月,改為總參謀部直屬局。
1969年12月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總參軍事氣象局與中央氣象局合併問題的通知》,決定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與中央氣象局於1970年1月2日正式合併,撤銷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稱中央氣象局,並保留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的名稱,歸總參謀部建制。各級氣象部門由當地軍事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4][5]
1973年3月6日,中共中央同意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調整測繪、氣象、郵電部門體制問題的請示》,決定將中央氣象局與總參謀部分開,中央氣象局劃歸國務院建制,另行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氣象局(簡稱「總參氣象局」)。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氣象部門劃歸同級革命委員會領導。[4]1973年5月2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關於調整氣象部門體制的通知》,正式將中央氣象局與總參氣象局分開,單獨組建總參氣象局。[3]1982年9月1日,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到21世紀初,全軍已建成數百個氣象台站。除海軍、空軍外,陸軍部隊的各級氣象水文保障部門在21世紀初也先後成立。2003年,總參氣象局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氣象水文局,這標誌着軍事氣象水文工作從單一的大氣預報保障轉向建立數碼化戰場大氣、海洋、空間環境,實現「三位一體」的實時監測。[1]
2016年改革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氣象水文局(地址為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路18號)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為副軍級單位。[6]
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2016年1月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組建中央軍事委員會聯合參謀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導航局、氣象水文局等單位解散,部分重組為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戰場環境保障局。[7]
機構設置
歷任局長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導航局局長
- 蒲錫文(1950年5月—1952年3月)(副局長,主持局務工作)
- 張清化(1952年8月—1953年4月)(代理)
- 陳外歐 少將(1953年4月—1956年7月)
- 劉良 上校(1956年7月—1959年11月)
- 張清化 少將(1959年11月—1982年8月)
- 崔世芳 少將(1982年8月—1990年6月)
- 張國威 少將(1990年6月—1992年8月)
- 張振乾 少將(1992年8月—1995年8月)
- 卜慶君 少將(1995年8月—1999年6月)[8]
- 李志光 少將(1999年6月—2006年8月)
- 袁樹友 少將(2006年8月—2011年)
- 薛貴江 少將(2011年—2016年)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氣象水文局局長
星球地圖出版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中路69號,成立於1993年7月,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成立的中央級專業地圖出版社,主要編制出版各類地圖。2016年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前,該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主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主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管理[21][22]。
2016年3月底,中央軍委印發《關於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活動的通知》。2016年5月7日,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試點任務部署會議舉行,7個大單位、17個具體單位被列為試點單位,新聞出版等重點項目被納入試點範疇。自2015年起,各軍隊和武警部隊出版社的新書及新項目均停止審批[23]。
歷任社長為:
……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