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学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天文學會於1922年在北京創立,會所最初設於北京古觀象台。1932年遷往南京,掛靠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確定了學會的宗旨為「本會以求專門天文學之進步及通俗天文學之普及為宗旨」。[1]1935年成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起掛靠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並隸屬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
1912年5月,剛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撤銷了原清朝的欽天監,由高魯在欽天監原址組建中央觀象台。 1915年7月15日,高魯、胡文耀、蔣丙然等人以中國天文學會的名義創辦《觀象叢報》雜誌,以吸收潛在會員。 1922年10月30日上午9時,中國天文學會成立大會在北京中央觀象台召開,選舉了高魯為會長,秦汾為副會長。湯爾和、馬敘倫、蔡元培、全紹清、李書華、陳嘉庚等47人出席。[1][3]
1927年秋,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後,中國天文學會秘書處遷往南京,辦公地點在成賢街的中央研究院臨時院址西隔壁的一個小院裏。1928年春,遷往南京鼓樓測候所。根據學會第九屆年會的提議,學會於1932年正式遷至南京鼓樓。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落成,學會遷往天文台本部小樓(俗稱「大台」)。[4]
1935年7月,在巴黎舉辦的第5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全體會議上,中國天文學會代表中國成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個會員國。[1][5]
抗日戰爭爆發後,天文學會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西遷,在湖南南嶽、廣西桂林兩地停留數月,後借道越南,於1938年4月抵達昆明,落腳於城內小東城腳20號一處租用的民房。1939年春,在昆明東郊鳳凰山建成一座小型天文台,天文學會隨天文研究所遷入。此台後續發展為雲南天文台。抗日戰爭結束後,天文學會於1946年5月遷回紫金山天文台。[4]
1959年9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投票通過接受台灣的天文學會成為會員國,並在1959年11月的IAU簡訊上正式通報台灣的會員國身份。作為抗議,中國天文學會於1960年2月15日宣佈退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及其所屬各委員會。直到1979年,IAU執行委員會同時邀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天文學家出席第17屆IAU大會,張鈺哲帶領中國代表團出席。1980年5月,全面恢復中國會籍的問題得到解決,並於1982年5月12日在第18屆IAU大會上正式通過。[5][6]當前中國大陸和台灣在IAU的會員身份分別是中國南京(China, Nanjing)和中國台北(China, Taipei)。[7]
1980年代初,中國天文學會隨紫金山天文台本部遷至北京西路2號新建的大樓。[4] 2012年8月20日至31日,中國天文學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承辦了第28屆IAU大會。8月21日,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講話。[8] 2017年11月,中國天文學會再次隨紫金山天文台本部遷至仙林大學城元化路10號。[4]
中國天文學會歷任會長、理事長、副理事長等名單如下:[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