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古代官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古人認為天象的變化與人間帝王的興衰相關,編訂曆法、授時則是確立正朔的舉動,有着重大政治意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平民百姓不能編訂曆法、授時,而皇家設立欽天監(司天監)來主管這些事務。
中國歷代政權大多會設置這類關於天文、曆法的部門,但其名稱不同。周朝有太史寮,東漢、北齊有太史署。隋代設太史曹,後改作太史局,後又改為太史監,唐代用太史局或太史監(太史並不是專職司天,而是兼管天文)等名稱,後又改作司天台,隸屬祕書省。宋代稱為太史局或司天監,另設翰林天文院,和太史局/司天監互相監察;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西域魯穆國馬依澤應詔入華,在962年至963年間編制「應天曆」。金代稱司天台。元代設太史院,院下設三個局:推算局、測驗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設有回回司天監,任務「觀象衍曆」。
明初有司天監和回回司天監,有天文、漏刻、大統曆、回回曆四科;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魯密國的黑的兒、馬德魯丁、馬哈麻父子先後出任監正。洪武三年(1370年)改稱欽天監。明朝以後即有歐洲傳教士加入。
清朝康熙年間,欽天監發生康熙曆獄。
明清兩朝的欽天監辦公地點位於今北京建國門外。元朝郭守敬在此處附近設立司天台,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在今址即元大都城牆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台。欽天監的正殿名為「紫微殿」,在中國傳統中紫微星為帝星。民國後,欽天監裁撤,原址改設中央觀象台,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中央觀象台不再從事天文觀測,1929年改設國立天文陳列館,現歸北京天文館。
中國古代的欽天監監正類似於西方的皇家天文學家,也可類比為今日的國家天文台台長。
民國建立後,裁撤欽天監,天文曆法打破了皇室壟斷,其編訂曆法、授時等工作改由專業科研機構負責。1912年6月,欽天監改歸教育部,籌組為觀象台,編寫《中華民國元年曆書》[1]。現在,中國傳統曆法的編訂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負責,授時由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負責。原屬欽天監的北京古觀象台現歸北京天文館所有,闢為科普基地。
1725年設立監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