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國際
最大的托洛斯基主義國際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四國際(英語:Fourth International,縮寫為FI;法語: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西班牙語:Cuarta Internacional),又稱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是由流亡海外的蘇聯領導人之一列夫·托洛斯基及其支持者創建的國際性聯合組織。該組織創建於1938年9月,與斯大林所控制的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相抗衡。在1940年托洛斯基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1953年的分裂。
![]() |
第四國際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斯基等人組織的國際左翼反對派,在政治上宣稱繼承共產國際前四次大會的政綱和決議(共產國際前三次大會的宣言乃至共產國際前身齊美爾瓦爾德國際的宣言的主要執筆人正是托洛斯基)。
目前,第四國際仍然是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托洛斯基主義國際組織。
歷史

托洛斯基於1929年被蘇聯驅逐出境後,創辦《反對派公報》,建立國際托派組織,號召各國的支持者留在共產黨內作為一個左翼反對派以「糾正」黨的路線。1933年希特拉在德國執政後,托洛斯基這才認為受斯大林主義支配的第三國際已不可救藥,宣佈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產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認為蘇聯需要一場政治革命切除官僚專權集團這個「惡性腫瘤」,故開始籌建第四國際。由於托洛斯基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社會革命使國際應運而生(有類似先例:即第三國際早在1915年就開始醞釀,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8年德國革命後第三國際才有了空前廣大的建立基礎和迫切需要,第三國際於1919年建立),加上當時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很可觀的工人階級革命高漲(尤其是1930年代中期的美國、1935年以後的法國和西班牙),所以托洛斯基遲遲不打算宣佈第四國際成立,因此他與他的追隨者也發生過許多爭論。1938年9月,在巴黎舉行第四國際成立大會,宣佈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托洛斯基為大會起草了題為《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過渡綱領》)的文件,宣稱建立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已經開始有些腐爛了」。人類出現的危機是「 革命領導的危機 」,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它認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之間的劃分已經過時,而提出「過渡綱領」,即根據十月革命的經驗提出從怎樣計算工時到建立勞動者政府的一系列過渡性的要求 。

國際托派在其興起(1930年代初期)以後的十餘年裏伴隨着世界革命高漲而一度壯大,例如在比利時、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有一定力量,在斯里蘭卡甚至有好幾年爭取到了左翼力量的多數(智利托派甚至參與了總統大選,提出十分激進的政治綱領)。但總的來說,斯大林控制的第三國際仍支配着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並部分地由此導致世界革命的節節敗退(從中國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黨,以及導致希特拉在德國上台,到西班牙內戰在1937年的巨大失敗等等)。
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前,國際托派一直是一個規模不大但十分活躍的派系,但有個別托派政黨在所在國影響較大(例如錫蘭的蘭卡平等社會黨)。據托洛斯基日記記載,在1930年代中期,第四國際成員約有3000多人。在希特拉上台前,德國托派約有750人。在中國,1931年成立了聚集起500多人的托派政黨「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包括中國共產黨首任總書記陳獨秀和一批中層幹部)。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托派興起時的大致規模。二次大戰極大地損傷了第四國際的多數支部,因為托派也積極參與了各種反壓迫鬥爭因而被迫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托派投入了抗日戰爭和後來的國共內戰)。二戰後,第四國際黨員在所有的工人官僚國家(蘇聯、東歐、中國、越南、古巴等)最終都遭到大肆污衊、詆毀,以及殘酷迫害(中國的第四國際分子鄭超麟、周仁生等幾百名無產階級革命者,只是因為政見不同,就在「革命政府」下坐了20多年牢,並長期被認為是「帝國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走狗」;部分托派如王凡西、樓國華、向青等,則流亡海外或港澳地區)。
在歐美和拉丁美洲,托派的影響漸漸擴大。但第四國際在1953年的大分裂後卻不斷陷於各種小的分裂,儘管有1963年所謂的「重新統一」,但到1970年代,仍出現了7、8個各自為政的「第四國際」,它們互相指責對方為「修正主義」。儘管如此,托派思想仍對歐洲政治思想界產生了很大影響,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深受託派思想及其活動的影響。1970年代,托派的傳統核心據點第四國際法國支部開始派出人員投入法國總統大選,儘管得票率很小,但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出於歐洲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評估,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這是長期以來最正統也最大的一個托派國際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社會活動家和理論家埃內斯特·曼德爾曾說,1970、1980年代的資本主義歐洲已具備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條件,但為何事實上並未出現新的歐洲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這是值得第四國際成員乃至所有左翼人士反思的。[2]
實際上,第四國際在長期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受資本主義社會和日常改良事務行政化的影響,更由於遲遲不到的歐美社會主義革命,其上層也在發生為托派所喋喋詬病的官僚化傾向。
第四國際另一名中央書記皮埃爾·弗朗克寫於1970年代的黨史教材《第四國際》,已具有顯著的領導層本位意識,與工人階級的革命立場漸行漸遠。這種官僚化腐化的傾向以及不滿現狀的普通托派的革新呼聲,是第四國際越來越陷於分裂和瑣碎爭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原因,也是運動僵而不進(例如1968年法國革命的大失敗和1975年葡萄牙革命的半途而廢)的結果之一。
相對過去而言,19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後的第四國際經過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後,取得了較大發展。
2003年,第四國際召開了第十五次世界代表大會,討論了從西方工人運動、前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復辟到同性戀、生態危機等一系列世界政治議題,並通過一系列決議。
現狀
目前,有兩個托派國際組織(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和總部設在巴黎的第四國際)自稱為1938年成立的第四國際的直接延續。現在一般所稱「第四國際」,即總部設在巴黎的第四國際(過去,它的領導機關是聯合書記處,因此該組織原來也被稱作「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2003年,該組織的領導機關由聯合書記處變更為執行局和國際委員會,所以現在已經很少用「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來稱呼該組織)。
第四國際面臨着領導層官僚化、失去傳統的產業工人階級基礎的危險。另外,部分試圖革新的托派組織為了打破過去的托派造成的不利政治局面,存在着不管良莠好壞、急於招兵買馬的功利實用化傾向。[3]
目前與第四國際有聯繫的政黨和組織
奧地利 社會主義替代
比利時 反資本主義左翼
巴西 反叛
巴西 顛覆
巴西 火花
巴西 生態社會主義反叛
魁北克 社會主義左翼
丹麥 社會主義工人政治
法屬安的列斯(
馬丁尼克) 社會主義革命團體
德國 國際社會主義組織
希臘 希臘國際主義共產主義者組織—斯巴達克斯
希臘 第四國際綱領傾向[4]
香港 先驅社
意大利 反資本主義左翼
意大利 共同網絡
日本 第四國際日本協議會[5]
墨西哥 工人革命黨
荷蘭 社會主義替代政治
菲律賓 革命工人黨—棉蘭老
巴基斯坦 第四國際巴基斯坦支部
自由克什米爾 查謨克什米爾人民工人黨
西班牙 反資本主義者
瑞典 社會主義政治
土耳其 爭取社會主義民主新道路
英國 社會主義抵抗
過去與第四國際有聯繫的政黨和組織
阿根廷 工人革命黨
巴西 社會主義民主
巴西 公社
英國 社會主義行動
英國 國際社會主義團體
加拿大 社會主義挑戰
中國 中國共產主義同盟
中國/
英屬香港/
香港 中國革命共產黨
英屬香港 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
埃及 第四國際支部
厄瓜多爾 社會主義民主潮流
德國 革命社會主義聯盟
德國 國際社會主義左翼
印度 革命共產主義組織
愛爾蘭 人民民主
意大利 批判左翼
日本 日本革命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四國際日本支部)
日本 第四國際日本支部再建準備組
日本 第四國際女性解放組
盧森堡 革命社會黨
巴拉圭 第四國際支部
葡萄牙 革命社會主義政治協會
俄羅斯 俄羅斯社會主義運動
斯里蘭卡 蘭卡平等社會黨
斯里蘭卡 蘭卡平等社會黨(革命者)
斯里蘭卡 新平等社會黨
突尼斯 革命共產主義組織
內部派系
爭取革命國際傾向(TRI)
得到以下組織支持: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