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隆法(Sam Long Pha,?—1350年),德宏傣族稱之為混三弄(傣那語:ᥑᥧᥢᥴ ᥔᥣᥛᥴ ᥘᥨᥒᥴ,Hkun Sam Long),公元13至14世紀人物,孟卯大將、思可法之弟,思可法封其為「副王」(堅勐),併兼任孟拱王[1]:165。
三隆法是現代傣族文化崇拜的對象,在民間被稱為召三達(傣那語:ᥓᥝᥲ ᥔᥣᥛᥴ ᥖᥣ,意為三眼王),也是瑞麗傣族所認同的地方保護神(勐神),至今仍有祭祀三隆法的活動。
在傣文獻的記載中,三隆法與思可法有多種不同的身世背景,大部分均記載其為王族後裔、根侖與根蘭後人。《勐果占璧簡史》和《興威編年史》記載,思可法與三隆法是孟卯君主芳罕的妃子與孟卯前統治者召法弄宏勐化成的神靈生下的孩子,芳罕和召法弄宏勐都是根蘭(混來)後裔[2]:33-37[3]。《嘿勐咕勐》記載,三隆法和思可法為傣蚌之子[4]:78。英國學者內伊·埃里亞斯根據印度阿薩姆和緬甸的文獻整理出《上緬甸和雲南西部撣族歷史概述》一書,當中記載,思可法與三隆法之父名為召艾莫康能(Chau-Ai-Mo-Kam-Neng),召艾莫康能是根蘇(Kun-Su)的後人,根蘇則是根侖(混陸)七子、孟養君主[5]:17。
許多文獻都記載了三隆法西征「勐衛薩麗」(傣那語:ᥛᥫᥒᥰ ᥝᥨᥭᥱ ᥔᥣᥱ ᥘᥤᥱ,Mong Wehsali)的故事,「勐衛薩麗」即阿洪姆王國,今印度阿薩姆邦。現代研究認為三隆法西征的故事與德宏傣族西遷形成阿洪姆人的歷史有關,但各文獻所載的故事多少有異,尤以時間差異為甚,雲南大學教授何平認為,可能由於德宏傣族西遷形成阿洪姆人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次是13世紀時蘇卡法(阿洪姆王國締造者)西遷,一次是14世紀時三隆法西遷[6]。
《勐果占璧簡史》記載,1318年,思可法任命三隆法為總兵,起兵90萬西征勐衛薩麗,最後設計使勐衛薩麗投降納貢[2]:48-49。《嘿勐咕勐》記載,1347年,思可法命三隆法掛帥,集結數萬軍隊、兩千戰象,西征伊洛瓦底江以西各國。《上緬甸和雲南西部撣族歷史概述》記載的時間是1215年[5]:40,《刀思忠及其先祖史》記載為1321年[7]。印度曼尼普爾的文獻《曼尼普爾諸王編年史》稱,三隆法於塞迦歷620年(公元698年)吞併了帕沙(Pasa,卡恰爾王國都城,今阿薩姆邦),又在康拉(今曼尼普爾邦)停留了十年[8]:29。
按《上緬甸和雲南西部撣族歷史概述》說法,三隆法征勐衛薩麗時,於今莫岡西渡伊洛瓦底江,他在河床中發現了一面鑲嵌藍寶石的鼓,認為這是個好兆頭,於是建立了孟拱城[註 1](「拱」ᥐᥩᥒ,傣語意為「鼓」)[5]:40。孟拱這時是一個地跨莫寧、欽敦江、坎底等緬北廣大地區的國家[9]:200。1228年,三隆法西征勐衛薩麗班師回到孟拱,思可法嫉妒影響力如日中天的三隆法,於是將其毒死[5]:18。
德宏地區的傣族文獻並未提及三隆法建立孟拱之事,在《勐果占璧簡史》、《興威編年史》、《嘿勐咕勐》、《刀思忠及其先祖史》中,三隆法受到手下大將的陷害:大將強逼三隆法在孟養建國,三隆法堅決不從,大將於是向思可法誣告三隆法企圖另立門戶,最終思可法賜三隆法毒酒自盡[2]:49-50[3][7][4]:83-84。
德宏傣族的文化中包括許多由歷史演變為原始崇拜的內容,瑞麗地區的傣族將「召三達」作為地方保護神(勐神)[10]:94,召三達的原型正是三隆法。歷史上會在每年的5月(傣歷7月)舉行祭祀,擇日以初七、十七、二十七為宜,主祭人是勐卯正印土司,祭壇位於今瑞麗市區以東的廣賀罕山北坡,祭品選用黃牛、公雞、米酒、飯、茶等物(與勐神「召貨罕」即思可法同時祭祀)。1958年,瑞麗修建引水工程「團結大溝」,召三達祭壇被毀。民間對「召三達」勐神的敬仰依然存在,當地居民自發在召貨罕勐神祭壇原址修建了「神宮」,召貨罕、召三達和瑞麗另一位勐神賀悶的祭壇集中用召貨罕的「神宮」代替,主祭人改為鄰近的棒蚌村村長[11][12]:76-7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