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歌,自建國以來共有4個版本;現行使用版本[3]定於1937年,又因為歌詞第一句為「三民主義」,有時又被稱為「三民主義歌[4],以與過往的中華民國國歌作區別。此歌曲先有而後有。歌詞又名「黃埔軍官學校訓詞」或「總理訓詞」,為時任軍校總理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舉行的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對該校師生發表的訓詞;1928年底,當時已透過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全國的中國國民黨決定將總理訓詞定為黨歌、並對外徵求曲譜,最終由程懋筠的作品獲選。國民政府在1930年決定國歌時,亦決議選用此歌;之後對外徵求創作,但均定為「從缺」,此歌遂於1937年正式定為國歌,並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沿用至今。

Quick Facts 作詞, 作曲 ...
《中華民國國歌》
Thumb
《中華民國國歌》歌譜[1]

 中華民國國歌
中國國民黨黨歌

作詞
作曲程懋筠,1928年12月29日
採用1930年3月24日(代國歌)
1943年2月5日(法律確定)
1945年8月16日
音訊樣本
《中華民國國歌》
Close
Quick Facts 中國國歌歷史, 1931—1937 ...
中國國歌歷史
清朝 1878—1896
清朝 1896—1906
清朝 1906—1911
清朝 1911—1912
普天樂(半官方)
李中堂樂(半官方)
頌龍旗(半官方)
鞏金甌
北洋政府 1912—1913
北洋政府 1913—1915
北洋政府 1915—1921
1915
1916—1921
北洋政府 1921—1928
中華民國 1926—1930
中華民國 1930—
五族共和歌
卿雲歌(第一次)
中華雄立宇宙間
原歌詞
重新填詞
卿雲歌(第二次)
國民革命歌
黃埔軍校訓詞/三民主義歌(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1—1937國際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1949—1966
1966—1978
1978—1982
1982—
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原歌詞
無歌詞
重新填詞(繼續革命的戰歌)
原歌詞
註:
  1. 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自1966年起事實上被廢止,正式場合只奏曲不演唱歌詞,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事實上取代了國歌的地位;1978年重新填詞,1982年恢復原歌詞[2]
  2. 兩岸分治,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義勇軍進行曲,台灣則使用黃埔軍校訓詞/三民主義歌
  3. 香港(1997年7月1日起)及澳門(1999年12月20日起)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Close

歷史

民國17年(1928年)前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成立,教育總長蔡元培對公眾徵求國歌,後來選定《五族共和歌》做為臨時國歌,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5]

民國2年(1913年),北洋政府將《卿雲歌》(汪榮寶選詞,民國2年(1913年)比利時作曲家哈士東(Joan Hautstone)作曲)定為中華民國國歌,後在民國4年(1915年)改以《中華雄立宇宙間》(王露作曲)作為國歌,並數次更改歌詞。民國10年(1921年),再次改用《卿雲歌》(蕭友梅重新作曲)作為中華民國國歌。[6]

民國17年(1928年)至今

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師生發表訓詞,其內容一說為孫中山的文膽胡漢民主編,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等協助編寫,由孫中山審閱。另一說為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中只說了「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三句,後來由胡漢民等人增加詞文,經過孫中山批可後,後發表成為訓詞。因為在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發表,該訓詞被稱為「黃埔訓詞」、「黃埔官校訓詞」、「黃埔軍校訓詞」等,又因孫中山為國民黨總理,又被稱為總理訓詞。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黨北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形式上中國統一後,戴季陶建議將黃埔軍校訓詞採為國民黨黨歌歌詞。其後經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開徵求樂譜;最後以程懋筠譜曲在139件作品中拔得頭籌,並得到500銀圓獎金。當時南京金陵大學中央大學的學生曾在場試唱,並且由作者自己在中央廣播電台播唱示範。[7]

Thumb
194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改組之日,上海大公報公佈國民政府消息,為行憲之目的,自即日起不再於公開場合懸掛國民黨黨旗。僅懸掛國旗與孫中山國父畫像。因國歌有其歷史背景,不便更改。

民國18年(1929年)1月10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採程懋筠所譜者為黨歌,理由是該歌詞富愛國思想,且曲調和平、有力,有民族意識之效果。民國19年(1930年)2月28日南洋萬鴉渡中華學校來電詢問能否亦以此歌作為國歌;3月13日,第三屆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78次會議提出討論,決定:在國歌未製定以前,可以此歌代用。民國19年(1930年)3月24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165號訓令全國各級政府,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程懋筠所譜之歌代替國歌[8]。最初只有旋律曲調,並沒有和聲與伴奏;正式頒定後,蕭友梅趙元任黃自曾先後為其譜寫伴奏和聲[7]。其後,社會輿論認為黃埔軍校訓詞乃勉勵中國國民黨黨員之用,僅能代表黨而無法代表國家;政府瞭解訓詞屬代用性質,民國19年(1930年)5月責成教育部對外廣徵國歌歌詞,先限8月底截止,三度展延;至民國20年(1931年)6月止,投稿者約1,700餘人,歌詞2,000餘首,惟經多次審查均無一入選。[9]

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專門負責國歌編製研究事宜,並正式登報公開徵求國歌歌詞[10],至民國26年(1937年)結束,投稿者約1,700餘人,歌詞3,000餘首,多次審查均仍無一入選。該委員會後仍建議採用黃埔軍校訓詞作為國歌,理由是黃埔軍校訓詞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不但符合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且代表中華民國立國精神。

民國26年(1937年)6月3日,第五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45次會議通過以黃埔軍校訓詞為中華民國國歌,6月16日中常會發函至通知國民政府,同年6月21日經國民政府公佈實施,國歌徵選案至此遂告確定[11]:5438[12][13]

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亦使用此國歌[14]

民國36年(1947年)4月16日,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65次會議提出報告,經決議,在政府未頒訂新國歌以前,暫仍照舊[15][16]

旋律

Thumb

歌詞

使用狀況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