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毛泽东根据战后新格局把国际社会划分为三类的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個世界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冷戰背景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的新格局把國際社會劃分為3個部分的國際關係思想。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認為毛澤東是提出了「三個世界」戰略思想,另一種觀點則稱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毛澤東這一思想萌芽於1940年代的中間地帶論,雛形於1960年代的中間地帶論外交戰略,形成於1970年代。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4月7日) |
1946年8月,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中間地帶」這一概念,1964年提出有「兩個中間地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間地帶,日本也屬於第二個中間地帶。」
1973年6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馬里總統特拉奧雷時提到:「我們都是叫做第三世界,就是發展中國家」。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首次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闡述了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
1977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編輯部文章《毛主席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貢獻》。
「三個世界」的涵義是:
其中以第三世界國家最多,而且彼此大有差別(除最貧窮的國家外,還包括盛產石油的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往往採取中立的立場,因而從政治上把世界一分為三。毛澤東認為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霸權地位是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