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ix是一種UNIX作業系統,可在個人電腦及微型電腦上使用。該系統由微軟公司在1979年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為Intel處理器所開發。後來,聖克魯茲作業公司(SCO)收購了其獨家使用權,自那以後,該公司開始以SCO UNIX(亦被稱作SCO OpenServer)為名發售。值得一提的是,它還能在DEC PDP-11或是Apple Lisa電腦執行。它繼承了UNIX的特性,Xenix具備了多人多工的工作環境,符合UNIX System V的介面規格 (SVID)。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8月5日) |
歷史
Xenix是微軟為微型電腦推出的Unix版本。由於微軟購買的授權無法直接讓該作業系統以「UNIX」為名,便將之命名為Xenix。[1]
微軟在1979年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購買了Unix授權,並於1980年8月25日發佈面向16位元系統的版本,由SCO公司將該系統移植至英特爾8086/8088架構。[2][3][4][5][6]
自第七版後,Xenix合作使用了BSD的技術,再加上當時x86處理器的價格低廉,很快便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Unix發行版。
微軟並不直接把Xenix銷售給終端客戶,而是以OEM的形式授權給英特爾、Tandy、Altos及SCO公司。最初的版本面向PDP-11,後來移植至Zilog Z8001處理器。Altos在1982年早期推出了適用於其英特爾8086結構電腦的版本,Tandy公司在1983年3月推出了基於摩托羅拉68000架構的TRS-XENIX,SCO公司也在1983年9月推出了基於IBM PC的對應移植版。在這之後也出現了基於摩托羅拉68000架構的Apple Lisa移植版;此時,Xenix已經基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UNIX System III。
2.0版的Xenix基於UNIX System V,於1985年釋出。2.1.1版開始支援Intel 80286 CPU。此後的更新改善了其穩定性。
1987年,SCO公司將其移植至32位元的Intel 80386CPU,2.3.1版正式支援i386,小型電腦系統介面和TCP/IP協定。SCO的Xenix System V/386是市面上首款支援英特爾x86架構系統的32位元系統。
當微軟和IBM達成開發OS/2作業系統的協定後,便失去了推廣Xenix的興趣。1987年,微軟與SCO達成了一項協定,前者以持有後者股票25%的條件轉讓了Xenix的所有權。在失去對OS/2的興趣後,微軟最終轉向Windows NT。但在微軟內部依舊在使用Xenix,其1987年為支援新功能的修補程式擴散到了Xenix及SCO UNIX。據說截止至1992年,微軟還在使用基於Xenix的Sun的工作站及VAX微型電腦。[7]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4.3BSD UNIX Operating System》稱Xenix為「可能是傳播最廣的UNIX作業系統」(Probably the most widespread version of the UNIX operating system)。[8]
SCO最初推出了高端的SCO UNIX,同時保留了Xenix。與此同時,Sun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把Xenix、BSD、SunOS和System V合併成System V Release 4。SCO UNIX雖然基於System V Release 3,但也擁有Release 4的大部分功能。Xenix的最終版停留在2.3.4。
Trusted Xenix
Trusted Xenix是由Trusted Information Systems與開發的分支。3.0版本在1991年1月釋出,次年4月釋出3.0版,最終的4.0版於1993年9月釋出。該版系統直至1995年還有使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