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內核(英語:Kernel,又稱核心)在電腦科學中是一個用來管理軟件發出的資料I/O(輸入與輸出)要求的電腦程式,將這些要求轉譯為資料處理的指令並交由中央處理器(CPU)及電腦中其他電子元件進行處理,是現代作業系統中最基本的部分。它是為眾多應用程式提供對電腦硬件的安全訪問的一部分軟件,這種訪問是有限的,並由內核決定一個程式在什麼時候對某部分硬件操作多長時間。直接對硬件操作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內核通常提供一種硬件抽象的方法,來完成這些操作。有了這個,通過行程間通訊機制及系統呼叫,應用行程可間接控制所需的硬件資源(特別是處理器及IO裝置)。

Thumb
電腦軟硬之間的架構與關係圖,可以看到內核進行的是應用軟件和電腦硬件的互動工作

嚴格地說,內核並不是電腦系統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有些程式可以直接地被調入電腦中執行;這樣的設計,說明了設計者不希望提供任何硬件抽象和作業系統的支援;它常見於早期電腦系統的設計中。但隨着電腦技術的發展,最終,一些輔助性程式,例如程式載入器和除錯器,被設計到機器內核當中,或者寫入在唯讀記憶體裏。這些變化發生時,作業系統內核的概念就漸漸明晰起來了。

Remove ads

分類

內核在設計上可以概分為宏內核微內核兩大架構。在宏內核與微內核之間,進行妥協的設計,這稱為混合內核,但是混合內核能否被列為第三大架構,目前仍然有爭議。另外與微內核相似,有一種極端的設計方式,稱為外內核,仍還在研究階段,沒有任何一個流行的作業系統採用了這種設計。

整塊性核心

Thumb
整塊性核心的示意圖

整塊性核心結構在硬件之上,定義了一個高階的抽象介面,應用一組原語(或者叫系統呼叫System call))來實現作業系統的功能,例如行程管理檔案系統,和儲存管理等等,這些功能由多個執行在內核態模組來完成。

儘管每一個模組都是單獨地服務這些操作,內核代碼是高度整合的,而且難以編寫正確。因為所有的模組都在同一個內核空間上執行,一個很小的bug都會使整個系統崩潰。然而,如果開發順利,整塊性核心結構就可以從執行效率上得到好處。

很多現代的整塊性核心結構內核,如LinuxFreeBSD內核,能夠在執行時將模組調入執行,這就可以使擴充內核的功能變得更簡單,也可以使內核的內核部分變得更簡潔。

整塊性核心結構的例子:

Remove ads

微內核

Thumb
微內核的示意圖

微內核結構由一個非常簡單的硬件抽象層和一組比較關鍵的原語或系統呼叫組成;這些原語,僅僅包括了建立一個系統必需的幾個部分;如線程管理地址空間行程間通訊等。

微核的目標是將系統服務的實現和系統的基本操作規則分離開來。例如,行程的輸入/輸出鎖定服務可以由執行在微核之外的一個服務組件來提供。這些非常模組化的用戶態伺服器用於完成作業系統中比較進階的操作,這樣的設計使內核中最內核的部分的設計更簡單。一個服務組件的失效並不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內核需要做的,僅僅是重新啟動這個組件,而不必影響其它的部分。

微內核將許多OS服務放入分離的行程,如檔案系統,裝置驅動程式,而行程通過訊息傳遞呼叫OS服務。微內核結構必然是多線程的,第一代微內核,在內核提供了較多的服務,因此被稱為'胖微內核',它的典型代表是Mach,它是Mac OS X的內核。第二代微內核只提供最基本的OS服務,典型的OS是QNX,QNX在黑莓手機BlackBerry 10系統中被採用。

微內核結構的例子:

Remove ads

整塊性核心與微內核的比較

整塊性核心結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種設計,由於在同一個地址空間上實現所有複雜的低階作業系統控制代碼的效率會比在不同地址空間上實現更高些。

20世紀90年代初,整塊性核心結構被認為是過時的。把Linux設計成為整塊性核心結構而不是微內核,引起了無數的爭議(參見塔能鮑姆-林納斯辯論)。[1]

現在,單核結構正傾向於設計不容易出錯,所以它的發展會比微內核結構更迅速些。[2]兩個陣營中都有成功的案例。微核經常被用於機械人和醫療器械的嵌入式設計中,因為它的系統的關鍵部分都處在相互分開的,被保護的儲存空間中。這對於單核設計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它採用了執行時載入模組的方式。

儘管Mach是眾所周知的多用途的微內核,人們還是開發了除此之外的幾個微內核。L3是一個演示性的內核,只是為了證明微內核設計並不總是低執行速度。它的後續版本L4,甚至可以將Linux內核作為它的一個行程,執行在單獨的地址空間。

QNX是一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設計的微內核系統。它比Mach更接近微內核的理念。它可以被用於一些特殊的領域;在這些情況下,由於軟件錯誤,導致系統失效是不允許的。例如穿梭機上的機械手,還有研磨望遠鏡鏡片的機器,一點點失誤就會導致上千美元的損失。

很多人相信,由於Mach不能夠解決一些提出微內核理論時針對的問題,所以微內核技術毫無用處。Mach的愛好者表明這是非常狹隘的觀點,但遺憾的是似乎所有人都開始接受這種觀點。

Remove ads

混合內核

Thumb
混合內核的示意圖

混合內核的設計理念來自微內核,只不過它讓一些微核結構執行在用戶空間的代碼執行在內核空間,這樣讓內核的執行效率更高些。這是一種妥協做法,微軟視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外還有XNU,執行在蘋果Mac OS X上的內核,也是一個混合內核。[3]林納斯·托瓦茲認為混合內核這種分類只是一種市場行銷手法,因為它的架構實作與運作方式接近於宏內核。

混合內核的例子:

外內核

外內核系統,也被稱為縱向結構作業系統,是一種比較極端的設計方法。

它的設計理念是讓用戶程式的設計者來決定硬件介面的設計。外內核本身非常的小,它通常只負責系統保護和系統資源復用相關的服務。

傳統的內核設計(包括單核和微核)都對硬件作了抽象,把硬件資源或裝置驅動程式都隱藏在硬件抽象層下。比方說,在這些系統中,如果分配一段物理儲存,應用程式並不知道它的實際位置。

而外核的目標就是讓應用程式直接請求一塊特定的物理空間,一塊特定的磁碟塊等等。系統本身只保證被請求的資源當前是空閒的,應用程式就允許直接存取它。既然外核系統只提供了比較低階的硬件操作,而沒有像其他系統一樣提供進階的硬件抽象,那麼就需要增加額外的執行庫支援。這些執行庫執行在外核之上,給用戶程式提供了完整的功能。

理論上,這種設計可以讓各種作業系統執行在一個外核之上,如Windows和Unix。並且設計人員可以根據執行效率調整系統的各部分功能。

現在,外核設計還停留在研究階段,沒有任何一個商業系統採用了這種設計。幾種概念上的作業系統正在被開發,如劍橋大學的Nemesis,格拉斯哥大學的Citrix系統和瑞士電腦科學院的一套系統。麻省理工學院也在進行着這類研究。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