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是一個應用分散式網絡加密貨幣技術的,去中心化的內容創作與公共討論平台,由《端傳媒》的前總編張潔平在2018年創立。[1]平台主張由於在Matters上發佈的文章會通過星際檔案系統被分佈儲存至不同的網絡節點,理論上創作者的作品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不受審查或刪除。平台與加密貨幣LikeCoin合作,在Matters平台上發佈的文章自動嵌入拍手和支援作者鍵。讀者可以通過拍手按鈕讓作者獲得由LikeCoin每月基金分配的LikeCoin,亦或直接為作者貢獻指定數額的金錢支援。

Quick Facts 網站類型, 語言 ...
Matters
網站類型
社交媒體、公共討論平台
語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語
總部 美國
創始人張潔平
網址https://matters.town/
商業性質
推出時間2018年5月,​6年前​(2018-05
Close

平台發展

Matters的社區雛形搭建完成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內部測試。2018年5月,Matters的網站原型上線,此階段的新用戶前期由團隊直接邀請,後期由平台上表現活躍的已註冊用戶通過邀請碼邀請[2]。2019年3月,網站更新為2.0版本,並對外開放註冊[3] 同年10月,平台接入LikeCoin。根據谷歌新聞倡議(Google News Initiative)2021年五月的報告,平台幫助獨立記者發表了超過兩萬六千篇文章,單篇收入超過500美元。[4]

基本機制

星際檔案系統

在Matters上發佈的文章會自動被分佈儲存到星際檔案系統上,並生成唯一的文章指紋。此後文章無法被他人刪改,並可以在IPFS的公共節點上通過文章指紋被找到。[5]

加密貨幣

Matters平台與作為「去中心出版基建」的LikeCoin合作,在Matters上發佈的文章全部嵌入參數設置的讚賞鍵(LikeButton)。用戶將Matters ID與Liker ID繫結後,就可以為內容拍手,為創作者帶去收入。作為創作者獲得LikeCoin收入後,可以兌換成其他數字貨幣或當地法定貨幣。[6]

Matters上的繫結了Liker ID的用戶分為免費用戶(一般Liker)和讚賞公民(Civic Liker),兩者的拍手都會影響由LikeCoin每月提供的,額度等於所有Liker月費總額的月費配對基金的分配。其中讚賞公民的拍手相較於一般Liker權重較大,為作者帶來的收入也較多。[7] 目前有兩種讚賞公民:讚賞公民1.0每月貢獻5美元的月費,這5美元將被平均分配給每個被拍手的文章作者;讚賞公民2.0每月可以直接為單一作者貢獻5-100美元的月費。

根據LikeCoin的官方網站,支援LikeCoin交易的交易所有:Liquid (支援LikeCoin交易比特幣,泰達幣),DigiFinex(支援LikeCoin交易泰達幣),ZB(支援LikeCoin交易泰達幣),MyEthShop(支援LikeCoin兌換港幣)。[8]

圍爐

圍爐是Matters於2021年推出的付費訂閱制功能,目前處於內測狀態。創作者可以通過郵件申請開通圍爐,之後選擇作品放在爐內。這些作品只有付費訂閱的讀者才能閱讀。圍爐還包括「眾聊」和「廣播」兩項功能。讀者和創作者都可以在「眾聊」中開啟話題進行討論,「廣播」功能則是讓創作者能夠對爐內讀者發佈相對文章較短的資訊。[9]

社會影響

2018年2月25日,微博出現了大量關於憲法移除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規定的討論。大量貼文被審查刪除,一些帳號被暫封或者永久停用,這期間Matters的去中心化理念吸引了包括周保松慕容雪村、江雪在內的許多遭到封號的創作者的加入。事件發生的一周內,Matters平台的使用人數明顯增長。[10]

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在香港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包括記者黃雪琴在內的許多作者在Matters上發表了關於反送中運動的思考的文章,這些文章通過IPFS分散式儲存,儲存為了不可修改的歷史記錄。[11]

2020年,Matters作為「為新聞行業注入新概念」的專案,獲得Google News Initiative Innovation Challenge獎項和相應資助。[12][13]

面臨問題

  • 平台建立初期的邀請制度曾引發一些觀察者關於其「運作太過菁英」的擔心。[14]
  • Matters的平台理念可能導致其無法進入中國市場。[15] 同時,因為Matters堅持保留公共空間而不做個性化推薦,難以從廣告流量獲得大量收入,因而規模發展可能遭到一定的阻礙。[16]
  • 2020年港區國安法訂立後,Matters決定註冊成為美國公司。[17]
  • 區塊鏈作為Matters平台的底層技術並沒有達到非常成熟的狀態,它在拓展性和規模上都尚待發展。[18]

評價

正面

  • 人權觀察評價Matters「即使在中國受到封鎖,仍能開拓出一片天地,幫助中文用戶了解和探討中國與世界的人權議題,讓那些因為中國境內沒有言論自由而失聲的人也能通過這些平台參與討論。」[19]
  • 西交利物浦大學的錢憶親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政府封鎖內容的難度,但「他們(指政府)總會跟上(封鎖技術)的」;同時她對Matters的盈利模式表示看好,她認為Matters的回報模式會為創作者帶來比傳統的嵌入廣告和付費牆更多的盈利。[20]
  • INSIDE在文章中提到Matters「與其他內容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在Matters上「被很多知識信用高的人肯定」才是好的。[21]
  • 《區塊勢》的創辦人許明恩對於Matters的技術創新有很大的信心,他寫道:「Matters 只是在用戶還不清楚自己需求的時候,就率先採用 IPFS 技術。就像是過去 Apple 先推出 iPad 產品之後,多數用戶才了解到自己需要一台平板,後續也越來越多廠商跟進。要吸引其他網絡服務提供商採用 IPFS 技術,或許不會像 iPad 這麼快就普及。但我相信這是大勢所趨。」[22]

負面

  • 騰訊傳媒旗下的《全媒派》並不看好Matters的權重機制,在其文章中提到「為『高層次』用戶過多賦能則可能壓制住多元的聲音,這就如同將資源過多傾斜向中心區域,不僅嚴重影響處於邊緣地帶的市民們的福祉,而且由此引發擁堵和污染等問題,還會制約整個共同體的發展。」[23]
  • 多數派在採訪Matters創始人張潔平時對平台的去中心化實施提出質疑,其觀點認為:「當平台在做內容推薦的演算法的時候,可以決定大家能看到什麼,什麼樣傾向和政治立場的文章能被大家看到,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中心化的操作」。[16][2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