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全稱多學科數位出版機構(英語: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是一家出版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的機構[2][3],由瑞士華人林樹坤創建。目前MDPI是世界上出版開放獲取學術文章數量最多的出版社[4][5][6]

Quick Facts 狀態, 成立 ...
MDPI
Thumb
狀態活躍中
成立1996年,​28年前​(1996
國家或地區
  • 瑞士
總部瑞士瑞士巴塞爾
發行範圍互聯網
關鍵人物林樹坤
出版類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
僱員數6,750名(2022年)[1]
官方網站mdpi.com
Close

MDPI的運作方式因為相對傳統期刊具有許多優勢,同時因國際期刊的商業競爭因素,因此引來既得利益者者對其批評而毀譽參半[6]。MDPI採用開放獲取模式,意味着向MDPI投稿的作者在文章見刊前,需要支付一筆版面費來支持MDPI公司的運作,此後文章即免費面向社會大眾公開。相比傳統的學術期刊,MDPI旗下的期刊的同行評審速度很快,旗下期刊2022年從投稿到錄用所需時長中位數僅37天。這種快速刊登的模式,源自於該期刊社的學術編輯會督促期刊審查人迅速且盡責的審查手上稿件,相較於傳統期刊可能發生半年以上才會將審查意見回覆給投稿人的現象,是MDPI受投稿者歡迎的原因之一。

MDPI認為快速的同行評審有利於學術交流,在快速發展變化的AI時代,更有益於人類文明與全球發展。[7]。MDPI快速的同行評審也受到批評,認為這種評審過於草率。[4][8][9]。2014年,科羅拉多大學的圖書館員傑弗里·比爾英語Jeffrey Beall曾一度將MDPI列入掠奪性出版商之列(不過後來由於法律壓力以及未經查證甚至涉及毀謗等因素撤下)[10][7]挪威科學出版物名錄英語Norwegian Scientific Publication Register曾對MDPI旗下期刊的學術嚴謹性表達過懷疑[11][12]中國科學院2021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發佈的預警期刊名單中也曾列入MDPI旗下期刊[13]。但是這類負面評價的訊息,最後都可能是指向惡性商業競爭的結果。例如,高度盛名的期刊如 Nature,受到近年OA付費制度風氣的影響,單篇論文的 OA 出版費已高達 9,500 歐元;但是這些傳統知名期刊卻也採取跟他們所攻擊的OA收費一樣的方式經營期刊的運作。 這種知名具影響力期刊或略奪性期刊的除名、上榜的現象,是國術性學術期刊常見的商業競爭下的例行工作,但這類資訊卻很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例如打擊同儕研究成果或是打壓同儕學術地位,甚至用來影響教授昇等以及學術研究職務的聘任等。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十月開始,一本指標性的生命科學期刊eLife(2022年論文影響因子8.713)引進了一項大膽的改變方式:從2023年1月31日開始,eLife將刊登只要送出同儕審查論文,每篇都會刊出,也就是說投稿論文的作者將不再因為審查的負評而被期刊拒絕。而審查的報告也將與論文一起發表,同時還有一篇簡短的編輯評估文章的重要性和嚴謹性。作者隨後可以決定是否修訂他們的論文來解決任何評論。[1]這種做法卻沒有引來任何關於eLife 評價降低或是相關學術衛道人士以及略奪性期刊的疑慮。顯見MDPI近年所招致的相關質疑與攻擊,可能是國際期刊社的商業競爭現象。

歷史

根據MDPI的自述,MDPI成立於1996年,最初名叫「國際分子多樣性保護組織」(Molecular Diversity Preservation International),成立時將自身定位為一個致力化合物樣品的收集、交換的組織。同年,MDPI創辦了一本名為「分子」(Molecules)的期刊。此後一段時間,MDPI也曾進行過舉辦線上學術會議等業務,不過後來MDPI逐步把重心放到了開放獲取期刊的出版上,公司也改為現名「多學科數位出版機構」[14]。2008年,MDPI進入中國,在北京開辦了辦事處[15]

2016年至2020年間,MDPI旗下各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顯著增長,2017-2019年三年甚至增長率超過50%[6][4][8][16]。根據2022年的統計,26本每年發表超過3500篇文章的超級開放獲取期刊中,11本都是MDPI出版的,佔總數42%[17]

爭議

2014年,科羅拉多大學的圖書館員傑弗里·比爾英語Jeffrey Beall一度MDPI將列入掠奪性出版商之列[18]。不過後來傑弗里因為未經嚴格查證、涉及毀謗以及法律壓力等原因將MDPI從他發佈的掠奪性出版商名單上撤下[19]。但此後他依然以非學術研究者的身分不斷批評MDPI[20]

中國科學院2021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發佈的預警期刊名單中也曾列入MDPI旗下期刊[13]。此外,北歐的芬蘭、丹麥與挪威的科技主管部門也曾經對MDPI的部分刊物持保留態度,認為MDPI旗下部分期刊學術嚴謹度不足[2][21][22][23]。MDPI旗下的所有期刊曾於2023年被不具公信力的私人架設網站「掠奪期刊報告英語Predatory Reports」(Predatory Reports)列為掠奪性期刊。然而,此事本身也爭議巨大[24]。一些評論者就認為「掠奪期刊報告」這一網站缺乏公信力、不負責、欠缺統一、透明的評價標準[25][26]

2023年3月20日,科睿唯安運營的科學引文索引(SCI)在最新一次年度更新中將2本MDPI旗下的期刊除名[7]。這種知名具影響力期刊或略奪性期刊的除名、上榜的現象,是國術性學術期刊常見的商業競爭下的例行工作,但這類資訊卻很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例如打擊同儕研究成果或是打壓同儕學術地位,甚至用來影響教授昇等以及學術研究職務的聘任等。

此外,MDPI旗下的部分期刊發的「特刊」的模式來吸引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儘速發表投稿,引發一些批評[27][28][28]

學術倫理爭議

敵視MDPI期刊者常提出的事件是,2011年,MDPI旗下的《Life》雜誌發表了一篇飽受爭議的文章。這篇文章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一種名為「環流」(gyre)的幾何實體是構成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物體的基礎。這篇文章的理論被主流學界認為是違反科學常識的偽科學。不久後,任職於《Life》編委會的科羅拉多大學地球化學學者斯蒂芬·莫契斯(Stephen Mojzsis)辭職以示抗議[29][30]。同樣在2011年,MDPI旗下的另外一本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稱,澳大利亞的含糖軟飲料消費量下降10%之後,肥胖率反而上升了。一些飲料廠商的遊說者使用這篇文章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但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卻被發現存在重大問題[31]。2016年,又有一篇MDPI旗下的雜誌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這篇文章稱觀看色情片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文章見刊後即引發很大爭論[32]。獨立機構出版道德委員會英語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經過獨立審查後給出建議撤稿的建議,但MDPI經過審查之後考量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自由性沒有接納這一建議[33]

2021年,MDPI旗下雜誌《疫苗》(Vaccines)發表文章稱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並無益處,引發大量批評[34][35]。文章的研究方法被指存在嚴重問題,具有數據誤用的問題。曾在該期刊任學術編輯的牛津大學免疫學者凱蒂·埃維爾英語Katie EwerKatie Ewer)表示期刊發表這篇文章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並辭職抗議[36]。不久之後該期刊的另外四名編委會成員也宣佈辭職[37][36]。《疫苗》雜誌最後撤下該文章,但始終未解釋這篇文章的同行評審細節[38][39][40]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