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動脫敏再處理 (簡稱EMDR )又稱「眼動身心重建法」是由弗朗辛·夏皮羅在1990年代創建的心理治療方式。其作法是讓心理創傷患者再去回想令人不悅的回憶,而治療師給予雙側刺激英語bilateral stimulation,例如讓眼睛左右移動,或是手部敲擊[1],在一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治療的實證指南中,有列出此一作法[2][3][4]

眼動脫敏再處理治療法一直存在爭議,批評者指出EMDR中的眼部運動無法加強其效果,而且本身缺乏一個可證偽的理論[5]。有許多薈萃分析指出此療法和治療PTSD的聚焦於創傷之認知行為療法英語Trauma 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一樣有效,不過因為研究數量不多、高度的研究者偏差風險,以及高實驗中斷率,這些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確認[6][7]

EMDR的治療流程

首先是記錄患者的病史(第1階段)。

隨後,為謹慎起見,會先在其心中建立積極的體驗(類似個體的安全場所)(第2階段),以便治療期間,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讓其擺脫超出承受能力的創傷經歷。

在第3階段,會在其創傷經歷中選擇一個讓其負擔最沉重的情景,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消極思想(例如「我是無助的」),以備後期的處理。 然後,是擬定一個積極的目標想法(例如,「我是能做點什麼的」),患者則可以進行自我評估:我目前的狀態相對於目標想法達到了多少。患者的壓力感也以同樣的方法進行處理和評估。

然後,才開始進行實際的治療。 在此,患者在精神上和情感上被置於創傷經歷的狀態(通常是當時情景下一個固定的畫面),頭部保持靜止狀態,讓眼球跟隨治療師的手部進行動作(第4階段)。

通常,經過這種方式的加工之後,壓力會得到緩解。 一旦壓力消失,在治療結束時(第5階段),就會使積極的想法和身體感受得到錨定。

接下來是測試身體經驗可能有的改變(第6階段)(所有與記憶中的場景相關的的不適感覺和精神負擔都應該得到緩解)。根據第6階段的結果,會對患者接下來的治療進行計劃。此外,還要注意可能出現的『『 再處理』』(在夢中)。那些『『再處理』』可能涉及到進一步治療的進程和規劃。

EMDR療法針對創傷經驗和解決方案的理論

在經歷精神創傷之後,可能會出現所謂的「 無言的恐怖」 。也就是說,創傷體驗被作為一種精神負擔存儲於患者的大腦某個部位,並由患者通過內心體驗到(或解離),與此同時,語言中心的活躍可能會受到抑制。對於所發生的事情,患者很難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這使得大腦對創傷體驗的處理變得更加困難。

EMDR的理論認為,通過特定的眼球運動(也可以是聲學或觸覺刺激)進行的雙側刺激,使得大腦兩個半球有機會進行同步,功能失調的創傷經歷也可以在內部得到重組。 [8]此外,參考在睡眠期間的REM階段 ,其中發生強烈的眼睛運動,這可能與日常體驗的增加的處理模式相關。

儘管EMDR的有效性可以得到科學證明,但其解釋方式,尤其是「可治癒的」眼球運動這一部分至今無法得到科學證明(另見研究和被科學接受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相比行為療法,EMDR只需要其不到50%的治療時間就可達到同等的改善目標。  [9]

產生

弗朗辛·夏皮羅在公園散步時,偶然產生了嘗試和研究這種方法的想法。她通過來迴轉動眼睛,經歷到,她因被診斷出癌症而導致的恐懼和抑鬱思想,得到了顯著緩解。

發展

在EMDR療法的框架下,不同的技術紛紛得到了開創。例如沃特金斯(Watkins)的「情緒橋樑」技術 (「漂浮」技術(Shapiro))認為,通過對當下壓力情景的處理,可達到處理以前壓力情景的目的。 [10]

有名的還有「吸收技術」(Absorptionstechnik)(霍夫曼,2006,根據「楔子技術」,A.利茲 & R.基斯林,1999):通過將包含大量資源的記憶和感覺與壓力情境相結合,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資源利用方式。 [11]

同樣來源於EMDR療法的還有由David Grand開發的Brainspotting。

其他應用

今天,除了針對創傷經歷的治療干預之外,EMDR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在實驗手冊中經受了測試。 例如在焦慮症的治療中,其症狀可能並不總是來自創傷經歷。關於EMDR治療慢性酒精中毒[12]和創傷性孌童罪犯[13]復發的療效,也有對照實驗的科學研究。目前,對涉及急性創傷和慢性中期創傷過程的治療,EMDR手冊尚未得到系統性的開發 [14]

研究與爭議

現在有大量關於EMDR的研究,薈萃分析 [15] [16] [17] [18] [19] [20] [21]文獻綜述 [22]。其中,同一種模式的EMDR療法在不同總體樣本的創傷後應激反應中進行了測試。通常,研究、薈萃分析和評論得出的結論是,EMD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創傷後應激反應的症狀 。在六項隨機試驗中,將EMDR與反應對照組進行比較;其他10項隨機對照試驗(RCT)則將EMDR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其他既定療法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或普通治療患者,接受EMDR或創傷為重點的行為治療的患者,創傷後應激症狀顯着地減少了。 [23]

在針對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建議中,WHO於2013年將EMDR和行為療法列為成人和兒童及青少年的推薦治療方法。 [24]

在其薈萃分析中,聯邦聯合委員會在EMDR中發現「在完成治療後,指征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對照治療(註:通常是行為療法)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優勢」。這項薈萃分析成為EMDR在心理治療準則中獲得批准的基礎。 [25]

從前,EMDR有時會被稱為偽科學 [26] 。哥廷根精神病學家和心理治療師Borwin Bandelow對EMDR作為創傷治療方法提出批評,因為其有效性僅能通過一些方法學上有缺陷的研究得到證明。在慕尼黑大學與吉森大學心身醫學系的合作中,開展了一項由德國研究基金會(DFG)資助的為期三年的研究項目,以幫助進一步闡明EMDR療法的作用機制。[27]在此發現,用標準EMDR方法治療的患者和觀察不動手(第1對照條件)的患者均顯示出比經歷暴露的患者更大的症狀減少沒有視覺注意聚焦(第二控制條件)。然而,通常的EMDR和第一對照條件之間沒有顯着差異。這反映了上述行動模式,而不是影響工作記憶的效果。 [28]即使是較早的研究也表明治療的對抗性成分似乎是在EMDR中實際起作用的,而不是特定的眼球運動[29] [30] 。 2013年的一項研究證實了眼球運動的有效性,並得出結論,EMDR的過程與純暴露療法不同。 [31]

關於EMDR的大多數研究論文和科學出版物都可以在弗朗辛·夏皮羅圖書館中找到。自2007年以來,國際EMDR專業協會聯合出版了Springer Verlag 的EMDR實踐與研究期刊

十五年來,每年都有關於EMDR的國際學術會議(最近一次是在2011年的維也納,2012年的馬德里,2013年的日內瓦,2014年的愛丁堡,2015年的米蘭,2016年的海牙,2017年的巴塞隆拿,2018年的斯特拉斯堡,2019年的克拉科夫)。

相關條目

電影

  • Oliver Schubbe: EMDR--創傷治療研究所的教育電影。 Vandenhoeck&Ruprecht,Berlin 2005, ISBN 3-525-49080-1 (1 DVD,50分鐘)

參考文獻

    • Borwin Bandelow: Wenn die Seele leidet – Psychische Erkrankungen: Ursachen & Therapien. Rowohlt, Reinbek 2010
    • Cora Besser-Siegmund, Harry Siegmund: EMDR im Coaching. 2. Auflage 205. Junfermann, Paderborn
    • JI Bisson, Ehlers A, Matthews R, Pilling S, Richards D, Turner S (2007).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Psychiatry 2007 Feb; 190:97-104.
    • Gallasch-Stebler, Andrea: „Nächste Station Erde. Langzeittherapie eines schwer traumatisierten Kindes in Praxis und Theorie.「 Pabst Science Publishers-Verlag, Lengerich 2012
    • Ricky Greenwald: EMDR in der Psychotherapie mit Kindern und Jugendlichen. Ein Handbuch.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1
    • Thomas Hensel (Hrsg.): EMDR mit Kindern und Jugendlichen. Hogrefe, Göttingen 2006
    • EMDR in der Therapie psychotraumatischer Belastungssyndrome. Thieme, Stuttgart 2005
    • Christine Köhnke: Pilotstudie zur Evaluation der EMDR-Therapie mittels psychometrischer Verfahren und EKP. Med. Hochschule Dissertation, Hannover 2000.
    • Friedhelm Lambrecht, Ursula Gast (Hrsg.): Praxis der Traumatherapie. Was kann die EMDR leisten? Pfeiffer bei Klett-Cotta, Stuttgart 2001
    • Christopher William Lee, Pim Cuijpers: „A meta-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ye movements in processing emotional Memorie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4 (2013) 231–239.
    • Howard Lipke: EMDR und andere Ansätze der Psychotherapie, ein integratives Modell.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1
    • Joan Lovett: Kleine Wunder. Heilung von Kindheitstraumata mit Hilfe von EMDR.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0
    • Christine Rost: Ressourcenarbeit mit EMDR.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8
    • Laurel Parnell: EMDR – der Weg aus dem Trauma. Über die Heilung von Traumata und emotionalen Verletzungen. Junfermann, Paderborn 1999
    • Laurel Parnell: EMDR-Therapie mit Erwachsenen. Kindheitstrauma überwinden. Pfeiffer bei Klett-Cotta, Stuttgart 2003
    • K. Power, T. McGoldrick, et al. (2002). A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Versus Exposure Plus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Versus Waiting List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9: 299–318.
    • Cornelia Schrader: Mit den Augen die Seele bewegen. Wege aus dem Trauma für Menschen mit geistiger Behinderung. Lebenshilfe, Marburg 2012
    • Oliver Schubbe (Hrsg.): Traumatherapie mit EMDR. Ein Handbuch für die Ausbildung.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2004
    • Francine Shapiro: EMDR. Grundlagen & Praxis; Handbuch zur Behandlung traumatisierter Menschen. Junfermann, Paderborn 1999
    • Francine Shapiro, Margot S. Forrest: EMDR in Aktion. Die neue Kurzzeittherapie in der Praxis. 3. Auflage.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7
    • Francine Shapiro (Hrsg.): EMDR als integrativer psychotherapeutischer Ansatz.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3
    • Sandra Schulz, Andreas Dahm, Annegret Herrmann-Frank, Wiebke Martinsohn-Schittkowski, Marc Nocon, Ulrike Sühlfleisch-Thurau: EMDR – Eine Methode wird anerkannt. In: Deutsches Ärzteblatt PP, 2015, 13(01), S. 34–36.
    • Robert H. Tinker, Sandra A. Wilson: EMDR mit Kindern. Ein Handbuch. 2. Auflage. Junfermann, Paderborn 2006
    • M.L. Van Etten, S. Taylor: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5, 1998, S. 126–144.
    • Anna-Konstantina Richter: EMDR bei Sozialen Angststörungen. 1. Auflage. Klett-Cotta, Stuttgart 2019
    • Karsten Böhm: EMDR in der Psychotherapie der PTBS: Traumatherapie praktisch umsetzen (Psychotherapie: Praxis). 1. Auflage. Springer, Heidelberg, 2016,
    • Jonas Tesarz, Günter H. Seidler, Wolfgang Eich: Schmerzen behandeln mit EMDR. Das Praxisbuch. 3. Auflage. Klett-Cotta, Stuttgart, 2018,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