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黿頭渚[註 1],位於無錫市西南15公里的太湖之濱,為一突入湖中的島渚,因形似黿頭故名。有太湖第一名勝、太湖佳絕處等譽稱。
黿頭渚為太湖第一名勝,其名最早見於明代,文人王永積有文「水石激濺,山根盡出,嵯岈蒼老,綿亙數十丈許,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黿頭然,因呼為黿頭渚。」時有邑人高攀龍在此隱居,留有「馬鞍山上振衣,黿頭渚下濯足;一任閒來閒往,笑看世人侷促。」的詩句,後人將此一史事刻於峭壁之上,字為「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光緒廿一年(1895年),無錫縣令廖綸偕友人遊覽黿頭渚時,留下了「包孕吳越」四個擘窠大字,鐫刻於石壁之上,氣勢磅礴。[2]頁80-82
1916年,無錫工商企業家楊翰西在黿頭渚充山附近購地4公頃,次年起興建橫雲山莊,歷20餘年經營,先後建成了奇秀閣、漪瀾堂、誦芬堂、藕花深處、長春橋、雲逗樓等十數處亭台樓閣,山地面積60多畝。而後,社會賢達王心如又在充山南麓購地4.67公頃,建造太湖別墅,別墅內有七十二峰山館、萬浪橋等景致,並與橫雲山莊相通。此外,在黿頭渚一帶還有何輯伍別墅、蔡緘三退廬、鄭明山鄭園、陳仲言若圃等,形成了太湖開發建設最早的風景建築群。雖系私園,但也對公眾免費開放。[3]頁138
抗戰時期,楊翰西四子楊彥斌任偽無錫縣長,組織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將橫雲山莊改名為「橫雲公園」。抗戰勝利後,山莊作為逆產沒收歸公。[3]頁1381950年3月,建立黿頭渚公園管委員。1958年,無錫市政府將江蘇省幹部療養院管轄的七十二蜂山館、萬方樓、方寸桃園等七處景點重新劃歸黿頭渚,統一管理。「文革」時期,易名為「東風公園」,1979年起始恢復。1982年,黿頭渚公園擴建,逐步形成今日之貌。[4]頁5-7
黿頭渚絳雪軒一泓水池處有長春橋,仿頤和園玉帶橋,橋前後有湖堤,以橋為界同太湖分隔。長春橋建於1936年,同時在橋畔栽種有日本野生大山櫻「染井吉野」,每年四月花期時一片淡紅粉白相接,稱為櫻堤,雅稱長春花漪,是黿頭渚的著名景觀,被譽為中國的「上野公園」。[5]頁110;[4]頁81988年起,作為中日友好交流的代表城市,無錫黿頭渚畔每年均會有不少日本民眾前來栽種櫻花樹,由此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櫻花林。目前,公園內計有各類櫻花樹3萬多株,是中國最大的櫻花之地,名列世界三大賞櫻勝地之一。[6]
黿頭渚西北有小箕、大箕、中犢、管社等群峰,形成了「十八灣」風景帶,東南是綿延10多公里、峰巒疊嶂的(山軍)嶂山區。黿頭渚近處湖中有四座小島,因一座被另一座所遮,看上去只有三座,被稱為湖中三山。三山本是荒島,1994年起,經過人工開發,在島上構築具有道教色彩的太湖仙島,遊客可乘遊輪橫渡太湖至島上遊覽,這也成為了黿頭渚公園的一個新興景點。[7]頁113-115
黿頭渚山水雄偉,氣象闊大,非人工模擬自然的傳統造園手法所能匡范。故當初建園時,園主多以皇家宮苑為模式,並親率工匠去北京看樣仿造,號稱「寫放出自舊京,營造咸依法式」。尤以誦芬堂面闊五間,四面環水,三面迴廊,儼然丹籞水殿,臨湖之「具區勝境」坊,其景觀也極似頤和園排雲殿「雲輝玉宇」坊。諸如此類等等,建築風格多為北式,甚至門窗花格亦取官式,在江南諸園中為獨有的一例。[8]頁136
經過數次改擴建,如今黿頭渚公園內擁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萬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徑、太湖仙島、江南蘭苑及犢山晨霧、廣福古寺等十數處景點。
進黿頭渚公園大門不遠處可見「太湖佳絕處」牌坊,坊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原有額「山輝川媚」,於抗日戰爭時改為「橫雲公園」。1949後改為為「黿頭渚」;文革中,又易為「東風公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書額「太湖佳絕」,1979年由名畫家李可染書額「太湖佳絕處」,1981年又集郭沫若手跡重組制額。牌坊右側,有一磚拱門牆,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四字。因1934年以前黿頭渚只有水路可通,渡船在此停泊,即是「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裏,不知「桃花源何處」,故還要「問津」。[5]頁109牌坊後,立一照壁,擋住園中景色。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取「亭小卻能包涵萬頃波濤」之意。亭中立「涵萬軒」額,扇形,朱汝珍書。另有乾隆所書「湖山罨畫」一匾,原是北京靜明園中舊物,為園主於1934年在北京地安門外煙袋斜街所得,移掛此地。[4]頁7
過具區(太湖古稱具區)牌坊,入「藕花深處」,即到黿頭渚,首見燈塔。此塔建於1924年,為錫湖輪船公司通航時,地方人士集資建設以作賀。後幾經修葺,達到13.1米的高度。燈塔後有刻石,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秦敦世所書;另一面刻「黿渚春濤」四字,原為清代狀元劉春霖所書,毀於「文化大革命」。1974年修復刻石時,真跡已失,後從唐駝為「花神廟」書寫的楹聯中,集「黿渚春濤」四字,加以恢復。站在渚頭,盡觀太湖山水,波濤拍岸,遠眺石壁上「橫雲」、「包孕吳越」等崖刻,氣勢雄偉非凡。[4]頁10-13
從黿頭渚拾級而上,可到廣福寺。廣福寺原為南朝蕭梁時期的峭岩寺,上山路旁有一勺泉,取「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之義。1921年,了道大師駐錫於此專宏淨土,取「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將峭岩寺更名為「廣福寺」。1924年,有一軍人來到廣福寺削髮為僧,稱為量如。地主楊翰西見狀便將「一勺泉」上的十畝多山地捐贈給了量如和尚,廣福寺始得擴建,形成深山古寺之風。在寺前左,有小南海,為普善和尚募化所建,供應素面素齋,名聞遐邇。寺西端有陶朱閣,為紀念范蠡泛舟太湖、歸隱無錫之事而建。自廣福寺曲徑而下,便是「萬浪卷雪」景觀,一覽太湖靈秀。[9]頁95-96;徐武、沈虹太,《無錫風物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ref>頁97-9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