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芥子苷(英語:sinigrin),又稱烯丙基硫代葡萄糖苷(英語:allyl glucosinolate)。是一種硫代葡萄糖苷,存在於在許多十字花科植物中,如抱子甘藍、西蘭花、黑芥末(學名:Brassica nigra)的種子等。當這類含有黑芥子苷植物的組織受到損壞時,黑芥子酶英語Myrosinase會將黑芥子苷分解產生芥末油(異硫氰酸烯丙酯),產生和芥末和辣根一樣的辛辣味[1]

Quick Facts 黑芥子苷, 識別 ...
黑芥子苷
Thumb
IUPAC名
(Z)-N-[1-(β-D-glucopyranosylsulfanyl)but-3-en-1-ylidene]hydroxylamine-O-sulfonic acid
系統名
(Z)-N-(1-{[(2S,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sulfanyl}but-3-en-1-ylidene)hydroxylamine-O-sulfonic acid
別名 黑芥子硫苷、烯丙基硫代葡萄糖苷、2-烯丙基硫代葡萄糖苷
識別
CAS號 534-69-0  checkY
3952-98-5  checkY
PubChem 5486549
23684362
ChemSpider 45889614576678
SMILES
 
  • C=CC/C(=N/OS(=O)(=O)O)/S[C@H]1[C@@H]([C@H]([C@@H]([C@H](O1)CO)O)O)O
ChEBI 79317
性質
化學式 C10H17NO9S2
摩爾質量 359.37 g·mol−1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Close

白芥末(學名:Sinapis alba)籽辛辣味較小是因為其包含另一種硫代葡萄糖苷—白芥子苷

分佈

黑芥末籽首次被報導是在1839年,[2],科學家從黑芥末(學名: Sinapis nigra)中分離得到,由此命名為"sinigrin"[3]:Section 2。現在已知其在十字花科和山柑科十字花目植物中廣泛存在[4]

結構

Thumb
E-黑芥子苷(黑芥子苷陽離子形式)

黑芥子苷的結構域在1930年開始構建,發現其是一種β-D-吡喃葡萄糖衍生物。但不清楚C=N鍵為Z式構象(即S和O原子在雙鍵同一側)還是E式構象(S和O原子在雙鍵兩側)。直到1963年通過X射線繞射研究其鉀鹽才查明為Z式構象[5][6][3]

合成

生物合成

黑芥子苷在生物體內由甲硫氨酸經多步反應得到[3]

實驗室合成

在1965年首次發表了黑芥子苷的實驗室合成方法[2]。後續又不斷優化其合成路線,使得合成效率更高[7][3]:Section 3

作用

黑芥子苷作為硫代葡萄糖苷,在自然條件下是作為植物的防禦物質。通過葡萄糖硫苷酶脫除黑芥子苷中葡萄糖基後,剩餘部分經過重排得到芥末辛辣味物質異硫氰酸烯丙酯。當植物收到傷害時,就會引發該反應產生對許多蟲子有毒的異硫氰酸烯丙酯.[8]。這一過程也被稱為「芥子油炸彈」[9] 。黑芥子苷同時也是植物用於化感作用的物質[10]。在這些植物作為食物的情況下,這些 硫代葡萄糖苷的濃度不會對人體產生中毒,然而可以作為一種調味料使用[11]

黑芥子苷在硫代葡萄糖苷中並不常見,因為它也是其他揮發性化合物的天然前體,包括環氧硫腈、烯丙基腈和烯丙基硫氰酸酯等[3]:Fig. 22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