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皖蘇解放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豫皖蘇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所設,地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解放區。北起隴海鐵路、東至津浦鐵路、南至黃河、西至平漢鐵路。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4年9月8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9月8日) |
豫皖蘇解放區 | |||||||||||||
---|---|---|---|---|---|---|---|---|---|---|---|---|---|
中國共產黨的佔領區 | |||||||||||||
1946年—1949年 | |||||||||||||
歷史 | |||||||||||||
歷史 | |||||||||||||
• 成立 | 1946年 | ||||||||||||
• 廢除 | 1949年 | ||||||||||||
|
內戰爆發的前一個月,即1946年5月,國軍先行開始對水東地區進行軍事「圍剿」。1946年5月,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遵照蔣介石命令,簽發了《關於豫東地區團隊配合國軍清剿水東杞、睢、太、通匪軍計劃》,調集整編第五十五師第一八一旅米文和部、整編第六十八師第八十一旅葛開祥部以及河南第十二專署、第二專署所屬地方團隊和保安四縱隊張嵐峰部等2萬兵力,由河南第七區專員兼保安司令田鎮洲任總指揮,從5月11日開始,分四路向水東地區進攻,一個月佔領水東。以堵住中原解放軍向北的退路,切斷中原解放區與華北、華中的聯繫。冀魯豫六地委、分區在太康召開了李寨會議,全面安排反「圍剿」戰鬥,按照部署,各縣區武裝就地堅持游擊戰;分區三十團機動作戰、尋機殲敵;杞通獨立團活動於杞通和杞北地區,支援縣區武裝。三十團接連獲得了竹林、張三寨和清集等戰鬥的勝利。1946年6月5日,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潘焱率軍區獨立旅來水東支援,連克通許練城,扶溝白潭、呂潭,並取得了杞縣圉鎮、孔莊反擊戰的勝利。6月10日劉峙在杞縣召開鄭州綏署現場會議,決定配40輛汽車組建快速追剿部隊,尋六分區主力作戰;保安四縱隊司令張嵐峰到太康龍曲坐鎮指揮並下令毀掉1.1萬畝高粱,防止水東軍民利用青紗帳發動襲擊。為了粉碎軍事追剿,水東主力部隊在一個月內行軍775公里,僅在呂潭休息3天,其餘均在行軍戰鬥中;共打了29仗,其中與500人以上敵人作戰的戰鬥就有22次。為了給敵人沉重一擊,潘焱決定利用張嵐峰在外的機會,7月12日直搗其柘城老巢,俘少將軍需處長張維齋以下官兵500餘人,斃傷敵人30餘名,繳獲槍支彈藥、電台、黃金等大批軍用物資。張嵐峰聞訊急忙從水東中心區撤軍。水東贏得了反圍剿勝利。
1946年7月整編第88師、整編第58師、交警第二總隊、江蘇保安旅及蕭縣、宿縣、碭山、夏邑、永城、商丘、渦陽、亳縣、蒙城、懷遠等縣的保安團、還鄉團,向津浦鐵路東的華中七分區攻擊的同時,也撲向路西的華中八分區,並且連續佔領了黃口、碭山縣城、蕭縣縣城、岱山口、瓦子口及濉溪口一帶。山東野戰軍跨隴海鐵路與華中野戰軍協同作戰,晉冀魯豫野戰軍也發佈出擊隴海路戰役基本命令。冀魯豫三分區、五分區、六分區和華中八分區軍民參戰支前,各分區主力部隊分別編入破擊隴海鐵路的左路軍和右路軍,在劉鄧指揮下,從8月10日至21日與晉冀魯豫野戰部隊一起,破壞隴海鐵路155公里,殲敵1.6萬,攻克蘭封、碭山、杞縣、通許、虞城等5座縣城和12處車站,迫敵從圍攻中原解放軍的戰場和華中戰場分別調出3個整編師和精銳第五軍、整編第十一師集中到冀魯豫戰場。蕭縣、雪楓、夏邑、單虞、復程、民權、考城、克威等縣動員組織民工和民兵20餘萬人,以及大車、擔架、牲畜等隨軍支前。
國軍東路援軍趁華中八分區空虛,1946年8月中旬在徐州、蚌埠一線向八分區側背發動攻擊。晉冀魯豫野戰軍指示八分區參戰軍民立即從隴海鐵路全線撤回禦敵。八分區主力部隊和縣區武裝頑強抗擊,因力量懸殊過大,加之缺乏類似作戰經驗,致使處境日益艱難。迫於形勢,1946年9月上旬八分區東南部的宿蒙、宿懷兩縣的黨政幹部和武裝力量開始陸續向西轉移。9月中旬,八分區東部蕭縣、宿縣的幹部和武裝也轉移到雪楓、雪渦縣境活動。而雪楓、雪渦、夏邑等縣的形勢,隨着敵人壓力的增大,日趨惡化。分區機關、部隊和各縣幹部、武裝,只好再向西撤退,相繼到達邊區西部的雪商亳縣,八分區與上級失去電台聯絡。10月上旬,八分區把200名幹部向西轉移到冀魯豫六分區;接着在雪商亳縣召開縣、團幹部會議,決定以雪商亳為基地,採用分區主力外線作戰,縣區武裝內線堅持的方針,東進恢復解放區;全分區組建第一、二、三、四工委;分區的3個獨立團與8個縣總隊合編為第一、二、三、四支隊隨各個工委活動;從各縣區撤出的地方幹部組成第五支隊,即幹部支隊,相機撤往冀魯豫六分區;分區主力三十四團、三十五團和騎兵大隊等,由司令員張太生和政委壽松濤帶領與各支隊協同作戰;派少量人員到商亳公路以西活動,試探開闢新區,溝通與冀魯豫六分區的聯繫。會後,分區主力部隊、各工委、支隊便按照分工區域分頭東進反擊。張太生、壽松濤分別率領分區主力部隊,從八分區南北兩翼東進反擊,先後3次深入八分區腹地。歷經月余,東進部隊雖給敵人以部分殺傷,但終因力量單薄,很難在當地站穩,不得不退回雪商亳。各工委、支隊東進的情況如此相似,未能立足當地,不得不重回雪商亳。而派往西部開闢新區的行動,取得了一些成績。10月中旬,由孫清淮、胥照五等人帶領的100餘名武裝人員,西越商亳公路,在商、亳、鹿、柘邊界敵人力量薄弱處開展游擊活動,很快打開局面,建立了中共商亳鹿柘工委和商亳鹿柘辦事處,使八分區在西部邊緣區有了突破,架起了通往冀魯豫六分區的橋樑,幹部支隊隨之經過商亳鹿柘進抵六分區。11月中旬,八分區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重新調整部署,把全力東進反擊恢復老區的策略,改為「在繼續恢復老區的基礎上,拿出較大的力量向商亳公路以西、渦河以南發展,開闢新區,以牽制、分散老區敵人的兵力,使之與六分區連結一片」。根據這一新的戰略布署,壽松濤帶領三支隊向東南插入雪渦、宿蒙、宿懷地區;李浩然率一、四支隊在雪商亳、雪楓、夏邑等縣堅持鬥爭;張太生、何啟光率分區主力、二支隊及一些地方幹部,向商亳鹿柘挺進,開闢新區。11月18日,張太生率部包圍了鹿邑棗子集敵據點,殲敵600餘名,一戰使得商亳鹿柘工委站住腳跟。隨後,工委和辦事處改建為商亳鹿柘縣委和商亳鹿柘縣民主政府,並設立了棗子集、高辛集、牛市集、張集4個區政權。11月下旬,張太生率八分區主力和二支隊,由商亳鹿柘南渡渦河,掃除了鹿邑、亳縣、太和邊界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和地方武裝,建立了中共鹿亳太縣委和民主政府,擴展了八分區的活動範圍。
根據中共中央1946年10月19日決定,1946年11月6日,「豫皖蘇區黨委」成立。1946年12月12日,張國華、吳芝圃兩部與冀魯豫邊、華中的兩個分區機關在睢縣平崗會合,總兵力1.4萬餘人。12月16日,「豫皖蘇軍區」在河南省睢縣平崗成立。
豫皖蘇區黨委制訂了「鞏固一分區,開闢二分區,恢復三分區」的戰略方針。
1947年1月24日至2月1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開展隴海路南戰役,這使得豫皖蘇3個分區連成一體。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打響魯西南戰役,國軍鄭州指揮所、商丘的第六綏靖區用於圍剿豫皖蘇的部隊被迫北調隴海路北,豫皖蘇反「清剿」鬥爭勝利結束,轉入夏季反攻作戰。此時,豫皖蘇邊區恢復水西(設政府辦事處)、開闢沙(河)南,所轄縣份增至25個,「已成為東西南北四大解放區(冀魯豫、大別山、豫西、華東)之樞紐,且為全國重要戰場之一。」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分三路經豫皖蘇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9月26日至10月26日,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進入豫皖蘇,殲敵1.1萬餘人,攻克縣城24座,徹底結束了豫皖蘇長期在敵後獨立堅持、在堅持中求發展的局面。
1947年10月,華東野戰軍總前委決定,抽調2個師部、2個團及4個團的幹部,參加開闢豫皖蘇地區。1948年2月28日,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7師師部,第4縱隊第11師第33團,第8縱隊第24師師部率第71團調歸豫皖蘇軍區建制,撤銷第7、第24師番號。10月,豫皖蘇邊區增設第4、5、6專區,「一個月來,我軍席捲洪澤湖西、平漢路東、淮河以北的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的廣大平原,克縣城24座。除原堅持敵後的隴海路南、津浦路西、渦河與大沙河北已建三個專署1000餘萬人口外,又於渦沙以南、黃泛區以西、淮河北新建三個專署,轄1000餘萬人口。」
1947年11月20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改組成立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吳芝圃為主任,彭笑千為副主任,轄6專區56縣3市。
1947年底至1948年春,豫皖蘇解放區中心區開始土地改革運動。至1948年3月,豫皖蘇新開闢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分區。
1948年4月,豫皖蘇邊區擴展到東臨津浦路,西至平漢線,北抵隴海路,南鄰大別山。4月10日,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通令轄縣過多的第4專區析置七、八專區:「原四專署西北辦事處,改建為第七專署」,轄沙河以南的商水、項城、上蔡3縣;「原四專署西南辦事處,改建為第八專署」,轄汝河以南的汝南、正陽、息、汝(南)正(陽)、汝(南)正(陽)確(山)5縣。
根據中共中央5月9日《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決定》,豫皖蘇邊區由晉冀魯豫邊區劃歸新設立的中原解放區,6月24日組成豫皖蘇中央分局(原豫皖蘇區黨委8月21日撤銷),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宋任窮為書記,吳芝圃為副書記;豫皖蘇軍區升為二級軍區,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兼司令員,宋任窮兼政委,張國華(主持工作)、畢占雲為副司令員,吳芝圃兼副政委;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仍以吳芝圃為主任,楊一辰、彭笑千為副主任。分局「駐地不固定,在界首以及以界首為中心的亳縣、杞縣、太康、鄲城、淮陽等縣一帶流動。」
1948年10月24日攻克河南省會開封,市軍管會主任王其梅;11月6日再克該城,吳芝圃兼豫皖蘇邊區直轄開封特別市(1949年1月改稱開封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和市長。
1948年12月25日《豫皖蘇中央分局關於準備幹部的決定》,為調集派赴新區、接收武漢及配備中原行政區政府的1750名幹部,將戰爭環境析置、組合的若干縣域復原——「原縣(市)、區劃得過於零散和太小者,可研究合併,以節省幹部;一般可恢復舊縣界,過大過小者作適當調整。合併調整縣區行政區域,各地委可先研究提出具體方案報告分局,由分局統一決定後實施。」。1949年2月,太康、太北兩縣合併,撤銷安平縣。
1949年2月18日《豫皖蘇邊區地畝、人口、縣區統計表》,全區現劃分為第1至第8專區,開封、槐店、界首3個行署轄市,計4個專署轄市、68個縣、555個區、5589個行政村、74781個自然村,人口2130.7萬。
1949年2月,界首市、槐店2市改由邊區直轄。
豫皖蘇軍區部隊及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第20旅,已於2月18日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第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委。
1949年3月7日,撤銷豫皖蘇行政區,經中原臨時人民代表會議選舉在開封市成立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鄧子恢為主席,吳芝圃(原豫皖蘇行署主任)、李一清(原豫西行署主任)為副主席,豫皖蘇、豫西、桐柏3行政公署撤銷。「除皖、蘇部分劃歸華東區外,重劃中原區為鄂豫、江漢、陝南三個行署區,開封、鄭州兩個直轄市及陝州、洛陽、鄭州、許昌、南陽、汝南、商邱、淮陽、陳留等九個直轄專署區」。原豫皖蘇邊區的豫東部分:
1949年5月6日令:息縣劃歸潢川專區。
原豫皖蘇邊區的皖、蘇部分,統一划歸華東皖北行署區:1949年4月中旬成立,行政公署駐合肥市:
1952年1月,原屬豫東的雪楓縣在復名「永城縣」後,劃回河南省商邱專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