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義民信仰是指奉祀「義民」的宗教信仰。「義民」本義為「義勇之人民」,而「義」或為「亂」往往無關「忠」與「奸」,而關乎於人們的分類意識、在動亂時代的自保、對維持地方秩序的需求[1]。人們為感謝這些因捍衛自身族群利益而犧牲的成員,遂立祠、廟等供奉,相關廟名包括義民廟、義民祠、褒忠祠等。
由於拓墾臺灣的移民身分多元如閩南泉州人、閩南漳州人、粵東潮汕人與客家人等等,遂容易因族群差異、利益糾紛等因素產生分類械鬥;此外對統治政權、官員的不滿亦常造成民變、戰爭,無論發起或抵抗方往往皆產生大量傷亡。為了追念亡者、安撫生者,群體成員經常尊這些犧牲者為「義民」並建廟供奉。而在臺灣義民信仰中,以褒忠亭義民廟為主之客家義民信仰最為知名,遍佈範圍也最廣。 至於台灣的泉州裔閩南人義民信仰方面,可見北港義民廟。
在香港,除了土客衝突、抗英事件中的犧牲者外,村落間械鬥之死者也會被本村村民視為義民,例如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城門八鄉村民與荃灣村民因積怨發生械鬥,雙方激戰長達三年,直至鄰近川龍耆老出面調停才寢息鬥爭,各有17人戰死。荃灣村民念各人功在鄉井,乃於荃灣天后宮偏殿設立「義勇祠」以崇德報功,而城門一方亦在家廟設置神位恭奉,直到搬村後一同遷移到錦田城門新村的協天宮[2]。而屏山的達德公所是香港唯一供奉抗英烈士的地方,正廳奉祀達德約中抗英犧牲的烈士,兩間側廳分別為左廂「慰寂祠」和右廂「英勇祠」,用以紀念「達德約」與鄰近村落械鬥犧牲的烈士。而錦田抗英犧牲的數百名義民神位被供奉在錦田的友鄰堂。
日本的義民主要指一揆中犧牲性命的平民,被鄉民、百姓尊崇,並立神社供奉。如貞享騒動領袖多田加助、新本義民騒動的「義民四人眾」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