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裝甲列車(Armoured train)是加裝防禦裝甲的火車,通常會搭配機槍、火砲武裝化,在中華民國軍閥內戰期間多稱為鐵甲車。裝甲列車誕生於19世紀末,利用火車的速度與承載能力,可以將重火力與部隊快速調度,但缺點是移動範圍受限於鐵路,戰術較為單一,鐵路一旦被破壞也就無用武之地。[1]
裝甲列車在19世紀末期開始運用,並獲得了一些陸權為導向的國家重視建造。但是在飛機軍用化後,鐵路之脆弱性逐漸浮現,汽車技術逐漸穩定且馬路可以承載更重量級的火砲武器後,裝甲列車逐漸式微,但仍然有一些已經製造出來的裝甲列車仍然在使用。
裝備最多裝甲列車的國家為蘇聯,第二為波蘭,主要都是以陸地國土居多,較便於防守陸地為主的國家,但俄羅斯和傳聞若干國家依然有搭載彈道飛彈的機動發射列車在使用中,該種發射車也裝有一些輕武器和裝甲,可以看作裝甲列車的一種[2]。主要價值在於可以機動化高重量的彈道飛彈並可藏於隧道中,隨時就地可以發射作為一種核威懾力量,好比陸地的核子潛艦。
裝甲列車在19世紀的美國內戰(1861-1865)、普法戰爭(1870-1871)、第一次和第二次布爾戰爭(1880-1881 和 1899-1902)中得到了使用。在第二次布爾戰爭期間, 1899年11月15日,時任戰地記者的溫斯頓·丘吉爾乘坐裝甲列車,由路易斯·博塔將軍率領的布爾突擊隊伏擊了列車,丘吉爾和大約 70 名士兵在交火後被俘。[3]
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使用了裝甲列車。[4]墨西哥革命(1910-1920)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期間也使用了裝甲列車。裝甲列車的最密集使用是在俄國內戰期間(1918-1920)。西班牙內戰中有少量裝甲列車的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中有了更多的使用。法國人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6-1954)期間使用了它們,在冷戰期間一些國家擁有裝甲列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使用了輕型和重型裝甲列車。重型列車安裝了4.2英寸或6英寸火炮;輕型列車配備了7.62毫米槍。[4]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派出裝甲列車對抗意大利人。
1914年10月,在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的開始階段,一輛來自英國的皇家海軍的裝甲列車配備了四門QF6英寸艦炮和一門QF4英寸艦炮,用於支援英國遠征軍。[5]
1915年,克魯工廠建造了兩輛裝甲列車,用於英國海岸防禦任務,分別駐紮在諾福克和愛丁堡,負責在被認為容易受到兩棲攻擊的海岸上巡邏鐵路。列車由兩輛炮車組成,首尾兩端各一輛,裝有一門12磅速射炮和一挺機槍。[6]
意大利組裝了12列裝甲列車,以保護其亞得里亞海沿岸免受奧匈帝國海軍的襲擊。裝甲列車共有三種類型,一種配備152毫米火炮,一種配備120毫米火炮,最後一種配備 76 毫米高射炮。[7]
俄國內戰中的布爾什維克軍隊使用了種類繁多的裝甲列車。[9]列車的類型從僅是沙袋平板車到海軍工程師生產的全副武裝和裝甲的列車。到戰爭結束時,紅軍擁有103輛各種類型的裝甲列車。[9]
俄國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使用全副武裝的裝甲列車來控制大段的西伯利亞鐵路(以及俄國本身)。[10]
在愛沙尼亞獨立戰爭期間,愛沙尼亞共建造了13列裝甲列車:其中6列是寬軌,7列是窄軌。在衝突的早期階段,前三列全是由志願人員組成的裝甲列車構成了前線的骨幹。車廂用的是以前的貨車,起初保護僅限於木頭和沙子,但後來增加了鋼板、機槍和大炮。[11]
立陶宛有三輛裝甲列車,以立陶宛大公的名字命名:格迪米納斯、科斯圖提斯和阿爾吉爾達斯。裝甲列車在1920年至1935年間使用。其中第一輛格迪米納斯號用於波蘭-立陶宛戰爭。[12]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並沒有裝甲列車的製造技術與計劃,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革命,及隨後的俄國內戰,一批敗逃遠東的俄國白軍在1920年代經由西伯利亞鐵路接入東清鐵路落腳中國。為了謀生,流亡中國的白軍部隊將自己的軍事知識與作戰工具作為商品販賣,並尋找中國僱主使用,正好為當時北方的民國軍閥所僱用。而這些軍事工具中,最為軍閥所注目的即是裝甲列車。[13]而運用俄國傭兵搭配裝甲列車獲得最佳戰果的軍閥,則是山東軍閥張宗昌,他在聘僱的白軍砲兵顧問建議下改裝了多組鐵甲列車,並交由白軍傭兵所操作。裝甲列車需要操作的人數少、且火力強大,是當時缺乏制式重砲的地方軍閥所垂涎的資產,缺乏正規砲兵的地方軍閥會試圖改裝裝甲列車作為直屬部隊運用。
在波蘭戰役中,波蘭廣泛地使用裝甲列車。例如莫卡拉之戰中的勇敢號裝甲列車。 [14]這反過來又促使納粹德國將裝甲列車重新引入自己的軍隊。二戰期間,德國在小範圍內使用了它們。[15]
在斯洛伐克民族起義期間,斯洛伐克抵抗軍使用了三輛裝甲列車。茲沃倫的鐵路工廠用很短的時間建造了它們。鍋爐板被用作裝甲,整個LT-35戰車被放置在車廂平台上,周圍用裝甲保護。
蘇聯紅軍在二戰開始時擁有大量裝甲列車,但許多在1941年損失。戰爭後期建造的裝甲列車往往配備T-34或KV系列坦克炮塔。其他的安裝了高射炮。有一些安裝了從船上取來的重型火炮。[16]
加拿大使用裝甲列車沿着斯基納河巡邏加拿大國家鐵路,以防禦日本可能的海上襲擊。[17]
1940年,英國組建了12輛裝甲列車,作為應對納粹德國海獅作戰的準備工作的一部分。[18]
日本帝國陸軍也使用裝甲列車。首先是在1920年代,用於保護滿洲的鐵路線。後來在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1945 年)中與中國國民革命軍和中共軍隊交戰。[19][20][21]
1940年,意大利有12輛武裝列車可供使用,其中9輛用於反艦任務,3輛用於防空任務。盟軍的空中優勢使他們無法發揮任何有意義的作用,最終它們都被車組人員遺棄和摧毀。[22]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法國使用裝甲列車來運送貨物和移動監控。[23][24]一列在越南西貢-芽莊線服役,另一列在柬埔寨金邊-馬德望線服役。1953年,兩列火車都遭到越盟游擊隊的襲擊。[25]
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在古巴革命期間有着一輛裝甲列車。該列車在聖克拉拉戰役出軌並被摧毀。
冷戰中蘇交惡後,蘇聯為了應對遠東漫長的國境線,在70年代初生產了一批BP-1裝甲列車(Бронепоезд БП-1)。[26][27]
在1990年代初的克羅地亞獨立戰爭期間,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軍隊使用了名為「克拉伊納特快」(Krajina ekspres)的臨時裝甲列車。[28]
在二三十年代時期曾經是戰場上的決勝利器。1920年代前期,奉系軍閥用於作戰的重型鐵甲列車由張宗昌主持建造,張宗昌有「中國鐵甲列車之父」之稱。[29][30][31]
在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曾用裝甲列車在錦州等地對抗日軍。[32]在一·二八事變中,國軍的裝甲列車有出場記錄,其中一列名為北平號。[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