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鐵(俄語: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羅馬化Moskovsky metropoliten),全稱為列寧莫斯科市地鐵系統(俄語: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羅馬化Moskovsky metropoliten imeni V. I. Lenina),是世界上使用率第六高的地下軌道系統。其中不少車站在建設的時候融入了卓越的設計風格以及大理石立柱的設計,使得莫斯科地鐵的富麗堂皇的程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也影響了很多前蘇聯地區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地鐵設計。

Quick Facts 莫斯科地鐵 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概要 ...
莫斯科地鐵
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Moskovsky metropoliten
概要
所有者莫斯科市政府
地區 俄羅斯莫斯科都會圈
莫斯科州內的:
科捷爾尼基市
克拉斯諾戈爾斯克市
柳別爾齊市
列烏托夫市
交通類型地下鐵道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路線16(包括莫斯科單軌莫斯科中央環線
車站300(包括臨時關閉車站)
(地鐵:263;單軌:6
莫斯科中央環線:31)
日運量699.2萬(平均)
971.5萬(於2014年12月26日產生的最高紀錄)[1]
年運量2.5億(2018)[1]
行政總裁Viktor Kozlovsky
網站http://mosmetro.ru/
營運
開始營運1935年5月15日,​89年前​(1935-05-15
班次繁忙時間:1–2分鐘一班
非繁忙時間:4–7分鐘一班
營運單位Moskovsky Metropoliten
技術
系統長度519.2 km(322.6 mi)
(地鐵:460.5 km(286.1 mi);單軌:4.7 km(2.9 mi)
莫斯科中央環線:54 km(34 mi))
軌距1,520毫米(411 2732寬軌
驅動方式825 V直流軌道供電 (其他)
3 kV直流,架空電纜 (莫斯科中央環線)
平均速度40.78 km/h(25.34 mph)[1]
系統地圖
  • Thumb
Close
Quick Facts 獲得獎項 ...
獲得獎項列寧勳章 勞動紅旗勳章
Close

莫斯科地鐵最早名為拉·莫·卡岡諾維奇莫斯科地鐵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имени Л. М. Кагановича),後在卡岡諾維奇失勢後更名至今。歷經了蘇聯以及後蘇聯時期的各種動盪,許多車站站名也已經不再是當初建成時候所命名的名字,而這些車站名字的變更可以窺見社會的變遷。

2015年5月15日,Google在俄羅斯及獨立國家聯合體版本的Google網站以首頁塗鴉紀念莫斯科地鐵通車80周年[2]

基本介紹

莫斯科地鐵的主要結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狀,其全長為466.8公里,擁有15條路綫以及295個車站,其每個工作日大約能接待8-9百萬人次。其所有的路綫按照其開通順序的先後獲得1—15的編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5號線——環線,它負責連接起其餘絕大多數路綫,其長度大約為20公里。

當地鐵由周邊向市中心駛去的時候,其報站音為男聲,而當地鐵開始駛出市中心通往郊區的時候,則為女聲報站名,而在環線上,當順時針行駛的時候,為男聲報站,而逆時針的時候則為女聲。

莫斯科地鐵的大部分路綫和車站都是在地下的,其中也有例外的,其中4號線途中的7個車站是建立在地上的,12號線除了與9號線交匯至與6號線交匯的車站外全都是架空車站。3號線以及7號線分別都有一站在設立在地上;另外,還有3條路綫需要通過鐵橋從而穿越莫斯科河,他們分別是1號線、2號線、4號線,其中最獨特的要數1號線的麻雀山站,因為該站就設立在莫斯科河的正上方的盧日尼基鐵路橋上。

莫斯科地鐵的平均站間距為1.7公里,較其他地鐵系統長,使得莫斯科地鐵擁有較高的平均旅速。

歷史

規劃與建設

莫斯科地鐵系統的第一個計劃可以追溯到俄羅斯帝國時代,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俄羅斯內戰而推遲。1923 年,莫斯科市議會在莫斯科城市鐵路委員會之下成立了地下鐵路設計辦公室,進行了地鐵的初步研究,到1928年已經制定了從索科利尼基到市中心的第一條路綫。

1931年6月,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作出開工建設莫斯科地鐵的決定。1932年1月,第一條線路的規劃獲得批准,1933年3月 21日,蘇聯政府批准了10條線路的規劃,總線路長度為80公里。第一條線路是根據拉拉·莫·卡岡諾維奇為莫斯科設計的1930至50年代總體規劃建造的,因此直到1955年地鐵都以他的名字冠名。莫斯科地鐵也聘請英國倫敦地鐵建築師查爾斯·霍爾登和交通管理員弗蘭克·皮克擔任莫斯科地鐵系統的顧問。地鐵由蘇聯工人負責建設,但主要的工程設計、路綫和施工計劃由從倫敦地鐵招募的專家處理。英國人建議開挖隧道而不明挖回填,使用自動扶梯而不是升降機,以及機車車輛的路綫和設計。但部分也有英國間諜以地鐵顧問方式混入蘇聯。

一至四期建設

一期建設的莫斯科地鐵的1號線--索科利尼基線,於1935年5月15日早上7點向公眾開放,長11公里,設13站,最高時速為60公里/小時,相較之下同時的紐約地鐵最高時速僅為45公里/小時,[3]索科利尼基線最初帶有一條支線,該支線於1938年完工的二期建設中被拆分延長,即今日的3號線--阿爾巴特-波克羅夫卡線;同一年完工的還有新建的2號線--莫斯科河畔線

第三階段的建設工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推遲,但沒有中斷,此時期建成2、3號線的延伸,分別於1943年和1944年落成,在該時期的車站建築設計中,戰爭主題取代了社會主義願景。另外1941年秋冬的莫斯科戰役期間,地鐵站被用作防空洞,蘇聯部長會議辦公室遷至馬雅科夫斯基站斯大林曾多次在這裏發表公開演講。清塘也被關閉以作為防空總部。[3]

1945年戰爭結束後,地鐵的第四階段開始施工,包括3號線的延伸,以及新建5號線--環狀線。莫斯科地鐵的裝飾和設計特點被認為在此階段的車站中達到了頂峰,5號線作為莫斯科地鐵最重要的路綫於1954年開通。

莫斯科地鐵在公共藝術中展示了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風格,對社會主義國家有着巨大的影響,地鐵的藝術家和建築師致力於體現光明、輝煌的感覺,憑藉反光的大理石牆、極高的天花板和宏偉的吊燈提醒地鐵旅客,他們的國家正走向「光輝的未來」上。同時莫斯科地鐵也具備防空功能。

莫斯科地鐵也受到史達林的兩次五年計劃支持,並反過來推動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莫斯科地鐵滿足了湧入城市的農民通勤需求,支持了莫斯科搖搖欲墜的基礎設施及其公共服務,並且服務迄今。莫斯科地鐵也反映蘇聯共產黨的動員力量,黨對國家的使它更能夠集中資源。最著名例子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國仍然動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莫斯科地鐵。動員的動機除了基礎建設需求,還包括超越西方並證明社會主義可以勝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於1930年代在工業、技術上取得的成功對蘇聯尤為重要,因為同一時期資本主義在大蕭條之下處於低潮,凸顯社會主義的優勢。

冷戰時期

冷戰的開始導致了3號線西段的淺埋路段因為不具防空功能在1953年關閉,並興建開通平行的深埋路綫,這條線上的車站被規劃為核戰爭時的避難所。1950年代後期赫魯曉夫上台後,其果斷地拒絕了新地鐵站採用奢華建築風格,轉為其偏愛的功利性「極簡主義」式設計,有些地鐵站的裝飾幾乎完成了,最終也被迫簡化。

1958年從環狀線和平大道站向北開通6號線北段里加線。同時赫魯曉夫在參觀過美國建在地上的捷運站後受到啟發,為了節省地鐵建築費用而仿效其做法,於1958年將被關閉的3號線西段重啟,並於1958~1965年興建地面延伸線,獨立為4號線菲利線。1962年又從環狀線十月站向南開通6號線南段卡盧加線,並在1971年與里加線正式相連,貫通南北成為卡盧加-里加線。

7號線的發展過程也與6號線相似,1966年先在環狀線東南的塔甘卡站向圈外連接到東區的日丹諾夫站,稱為「日丹諾夫線」,1970年末日丹諾夫線進入環狀線圈內到達基塔城站與6號線構成跨月台轉車站。1972年在環狀線西北的紅普列斯尼亞站為起點建築了路障站至圈外的十月平原站的7號線西北段,1975年末7號線兩段終於合併為「日丹諾夫-紅普列斯尼亞線」,之後1990年改名為塔甘卡-紅普列斯尼亞線

蘇聯晚期

8號線最初建於與環狀線的塔甘卡站交匯的馬克思主義者站,並連接到東區的佩羅沃站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提供地鐵接駁服務。1986年8號線伸延進環線圈內抵達特列季亞科夫站與6號線交匯。8號線的名稱「加里寧線」源於通車時經過以米哈伊爾·加里寧命名的加里寧區,這個分區在1990年代已經被取消,但8號線依然以加里寧命名,成為莫斯科地鐵中唯一一條還是以蘇聯政治人物命名的線路。

9號線--謝爾普霍夫-季米里亞澤夫線為南北直徑線,1970年代開始建設,同樣從與環狀線相交的車站開始建設,1983年南段開通,1985年南延至布拉格站,南延同一天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地鐵開通莫斯科站(現改名天使站),以見證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友誼。1980年代中期9號線開始向北延伸,1988年穿過環狀線圈抵達薩維奧洛沃站,蘇聯解體前的1991年延伸至愉悅站

蘇聯解體後

10號線柳布林諾-德米特羅夫線於1995年開通,計劃早在蘇聯時期便提出,因為莫斯科地鐵環狀線設計,導致乘客大量匯集於環狀線轉乘站,為此10號線設計為各條放射線提供環狀線圈外轉乘點。蘇聯解體前後的金融危機困擾10號線的建設,1995年10號線首段通車,然而由於俄羅斯私有化導致的財政動盪,進一步延伸被推遲,直到2005年通往市中心的第二階段才恢復建設,2007年開通至引水管站,並在斯利堅斯克林蔭路站與1、6號線轉乘。

12號線布托沃線於2003年開通,計劃在蘇聯時期提出,為莫斯科南部新住宅區提供交通連接,但是1990年代的經濟不佳導致莫斯科無力負擔地鐵的財政能力,12號線成為較便宜的地面軌道交通的實驗,屬於中型鐵路系統。12號線實際上作為6、9號線的南延,最初計劃是為了節省成本,然而事實證明它比傳統的地鐵線路更昂貴,較短的列車和較長的班距導致乘客不滿,架空橋對景觀的破壞,以及噪音也造成居民不滿。[4]

2004年13號線莫斯科單軌鐵路開通,事實上單軌在莫斯科早於1960年代就提出,但被認為無法負擔莫斯科的交通量而放棄。單軌在1990年代重新提出,但不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而是做為觀光項目,直到2008年莫斯科單軌鐵路才成為交通路綫,[5]但是2017年莫斯科單軌鐵路又轉為觀光項目,主因是2016年14號線莫斯科中央環線,以及10號線北延開通,單軌鐵路失去通勤客源。[6]

由於莫斯科國際商業中心的發展需要地鐵系統的接駁,2005年由4號線基輔站作為分支點向西北設立商業中心站(後改名會展站)的支線,2006年再伸延到國際站。8A線太陽線原本計劃為像12號線一樣的中運量線,但官方在2010年起宣傳這段鐵路將會成為8號線西端延線的一部分以服務莫斯科首都西南的太陽區及可能伸延到伏努科沃機場,2012年8A線動工,2014年8A線首段開通,但僅有2站[7],隨後2017年、2018年進行延伸。[8][9]

新環線

14號線莫斯科中央環線開通,該線前身為1902~1908年間建設的莫斯科小環市鐵路,自1934年以來小環市鐵路不再提供客運服務,但是隨着莫斯科都會區擴張,私人交通工具,導致道路嚴重擁堵,有必要在莫斯科郊區興建一條環線聯絡莫斯科郊區的地鐵,小環市鐵路的現有資源成為便捷地完成該目標的方式,2011年市政府批准將小環市鐵路納入莫斯科公共交通系統,經過電氣化等線路、車輛優化後於2016年9月10日開通,莫斯科中央環線由俄羅斯鐵路營運,31個車站中17個是轉乘站,減輕環狀線的負荷15%,乘客可以在90分鐘內免費轉乘中央環線與其他地鐵線路。[10][11]

11號線大環線為莫斯科南部計劃的環線,大環線最初的路段為1969年開通的卡霍夫卡線,原本屬於2號線1969年開通的延伸段,但是由於1984年建成的卡希拉站至核桃站2號線支線沿線發展急速,卡霍夫卡路綫段關閉。1971年莫斯科設想建設地鐵二環線,便將卡霍夫卡路綫段納入,2011年大環線西北段動工,但關於該線究竟應設計為環線還是半環線仍存在爭議,直到2014年第三條環線計劃終於確定建設為完整環線。[12]

大環線東段一部分以15號線--內克拉索夫卡線名義於2020年開通,15號線作為莫斯科東南的路綫於2012年獲批,2013年動工,2019年首段通車,[13]2020年第二階段通車,其中包括大環線的4座車站。[14]2021年12月7日大環線南段開通,並併入卡霍夫卡線[15]。2022年底莫斯科宣佈大環線剩餘段完工,但由於西方制裁導致工程設備供應出現問題,無法在年底前完成車站和隧道的所有必要設備,導致大環線延至2023年3月1日開通,使得2022年成為近20年來,莫斯科第一次在一年內沒有任何一個地鐵站開通,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是在2004年。[16]

路綫列表

車輛

營運

票務

未來計劃

事故與襲擊

線網圖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