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接觸政策(英語:US-China Strategic Engagement)是美國採取接觸中國的外交政策。這種接觸政策包含在政治軍事經濟學術貿易對外援助等各方面接觸而非對抗的政策。[1]

1960年代,中美因韓戰越戰台灣問題以及意識形態等因素而激烈的對抗。1970年代開始,為了聯手中國對抗蘇聯,美國開始採取接觸政策。[2]

背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採取了一邊倒向蘇聯的政策,並斷絕對美關係。[3]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了韓戰,稱之為「抗美援朝」,中美關係更加惡化。[4]

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加強台灣的防禦。在兩岸關係上,美國承認以蔣介石為首的中華民國政權,不承認以毛澤東為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越戰爆發,美國援助南越以抵抗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中共支持北越,提供了北越許多軍事資源、訓練。使得雙方在越南產生了代理人戰爭。

歷史

冷戰

1960年代,美國發現到中蘇決裂,想利用此決裂拉攏中國對抗蘇聯。

後冷戰

從蘇聯解體時的老布什政府,一直到「轉向亞洲」的奧巴馬政府,均維持對華接觸的策略。[5]

結束

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他在處理國際關係上採取更加進取的手段,甚至發起「戰狼外交」,有傳言稱習近平將美國視為中國的頭號敵人。由於習近平對西方世界充滿蔑視[6],提出「東升西降」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7],以及習近平長期執政,被認為是導致中美關係惡化的因素之一[8]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的頭號競爭對手,開啟對華戰略競爭時代。[5]2018年3月,中美發生貿易戰,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標誌着接觸政策結束,正式宣告中美雙邊關係進入戰略競爭新階段。[9]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