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列表是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的不完整名錄,這些武裝組織被緬甸政府官方定義為「民族武裝組織」。
「民族武裝組織」(緬甸語:တိုင်းရင်းသား လက်နက်ကိုင် အဖွဲ့အစည်း)一詞出現於2013年至2015年的緬甸全國停火協議談判期間。[1]此類組織又被稱為「民族組織」、「民族抵抗力量」和「民族叛亂團體」,在華語圈通稱為「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通常此類組織特徵為:
名稱 | 英文縮寫 | 建立(年) | 兵力 | 總部 | 區域 | 隸屬 | 備註 |
---|---|---|---|---|---|---|---|
若開軍 | AA (Kachin) | 2009 | 15,000(2024年5月宣稱)[2] | 拉咱 |
|
||
若開民族軍 | AA (Kayin) | 2010 | 350(2024年)[4] | 移動總部 | 克倫邦 |
|
|
全緬學生民主陣線 | ABSDF | 1988 | 600(2016年)[5] | 馬納普洛(1995年前)[6] |
|
2021年政變後加入CRPH/NUG[7] | |
若開解放軍 | ALA | 1968 | 100(2024年)[8] | 實兌 | 若開解放黨武裝部隊 | ||
若開羅興亞軍 | ARA | 2020 | 未知 | 移動總部 |
|
||
若開羅興亞救世軍 | ARSA | 2013 | 約200(2018年)[10] | 移動總部 |
|
| |
克欽獨立軍 | KIA | 1961 | 8,000[12] | 拉咱 | 克欽邦、實皆省、撣邦 | 克欽獨立組織的武裝翼,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 (UNFC)成員[13] | 在克欽邦有自己的領地[14] |
庫基民族軍 | KNA(B) | 1988 | 200+[15] | 未指定 | 欽邦、 |
庫基民族組織的武裝翼 | |
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 | MNDAA | 1989 | 2,000[16]–4,000[17] | 未指定 | 撣邦 | 緬甸民族正義黨的武裝翼,緬北聯合陣線成員 | 分裂自緬甸共產黨的武裝 |
紅撣民族軍 | SNA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克欽邦 | 未知 | 自2016年1月17日起開始活躍 |
德昂民族解放軍 | TNLA | 1992 | 1,500[18]–3,500[19] | 未指定 | 撣邦 | 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UNFC)成員[13] ,緬北聯合陣線成員 | 活躍在德昂自治區 |
佐米革命軍 | ZRA | 1997 | 3,000[20] | 楚拉昌普縣 | 欽邦、 |
佐米革命組織的武裝翼 | 只在緬甸零星交火 |
北撣邦軍 | SSA-N | 1971 | 8,000[20] | 萬海 | 撣邦 | 撣邦進步黨的武裝翼,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UNFC)成員[13] | 分裂自緬甸共產黨的武裝 |
南撣邦軍 | SSA-S | 1996 | 6,000[21]–8,000[20] | 老泰亮 | 撣邦、 |
撣邦重建委員會的武裝翼;撣邦人民代表大會成員 | 1996年分裂自孟泰軍 |
克倫民族解放軍 | KNLA | 1949
> |
5,000[22][23]–7,000[21] | 萊瓦村、 馬那布羅 (1995年以前) |
克耶邦、 克倫邦 |
克倫民族聯盟的武裝翼,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 (UNFC)成員[13] | |
緬甸人民解放軍 | PLA | 2021 | 未知 | 緬甸共產黨的武裝翼 | 緬甸共產黨重新武裝,並在2021年底成立「人民解放軍」。[24][25] | ||
緬甸人民防衛軍 | 2021 | 實皆省、欽邦、克耶邦 | 名義上隸屬於緬甸民族團結政府 | 2021年緬甸政變後出現,各地人民防衛軍互不統屬,由各民族武裝提供軍事訓練 | |||
羅興亞團結組織 | RSO | 1982[26] | 若開邦、 |
涉嫌與塔利班和阿爾蓋達組織有聯繫 主要活躍於20世紀90年代,1998年解除武裝 於 2021 年 3 月宣佈重新武裝[27] | |||
克倫尼民族人民解放陣線 | KNPLF | 1978 | 4,000[28] | 壘固鎮潘坎村 | 克耶邦 | 分裂自克倫尼軍,於1989年簽署了停火協議,2009年編入官方的邊防部隊。2023年6月,克倫尼民族人民解放陣線公開叛逃至反軍政府部隊,並與克倫尼軍、克倫尼民族保衛軍、克倫民族解放軍和人民防衛軍聯合開始攻擊緬甸軍事陣地 |
名稱 | 英文縮寫 | 建立(年) | 停火日期 | 兵力 | 總部 | 地區 | 隸屬 | 備註 |
---|---|---|---|---|---|---|---|---|
欽民族軍 | CNA | 1988 | 2012, 2015[29] | 200+[30][23] | 哈卡 (緬甸) | 欽邦 | 欽民族陣線的武裝翼,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 (UNFC)成員[13] | |
克倫民主佛教軍5旅 | DKBA-5 | 2010 | 2011 | 1,500+[20][31] | 頌澤勉 | 克倫邦苗瓦迪鎮區 | 2010年以前為民主克倫佛教軍的一部分 | |
克倫民族保衛組織 | KNDO | 1949 | 2012, 2015[29] | 未知 | 萊瓦村、 馬那布羅 (1995年以前) |
克耶邦、 |
隸屬克倫民族聯盟 | |
克倫尼軍 | KA/KNPP | 1949 | 2005, 2012 | 500[23]–1,500[21] | Nya Moe[32] | 克耶邦 |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的武裝翼,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 (UNFC)成員[13] | |
孟民族解放軍 | MNLA | 1958 | 1995, 2012 | 800+ (2,000–5,000 預備役)[33] | Ye Chaung Phya | 孟邦 | 新孟邦黨的武裝翼 | |
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 | NDAA-ESS | 1989 | 1989, 2011 | 3,000[34]–4,000[20] | 勐拉 | 撣邦 | 分裂自緬甸共產黨的武裝 | |
勃歐民族軍 | PNA | 1949 | 1991 | 未知 | 東枝 | 撣邦 | 勃歐民族組織的武裝翼 | 1991年與政府簽署停火協議,2009年解散,並管理勃歐自治區,2021年緬甸政變後重建 |
勃歐民族解放軍 | PNLA | 2009 | 2012 | 400+[20][35] | Laybwer難民營 | 撣邦、 |
勃歐民族解放組織的武裝翼 | 2024年1月分裂成支持和平談判和反軍政府的派別 |
佤邦聯合軍 | UWSA | 1989 | 1989, 2011 | 20,000[36]–25,000[37] | 邦康 | 佤邦 | 佤邦聯合黨的武裝翼 | 分裂自緬甸共產黨的武裝,目前在佤邦實行軍事獨裁[38] |
佤民族軍 | WNA | 1969 | 1997 | 200[23] | 賀猛 | 撣邦 | 佤民族組織的武裝翼,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 (UNFC)成員[13] | 於1997年8月與政府簽署了和平條約 |
名稱 | 英文縮寫 | 建立(年) | 解散(年) | 兵力 | 總部 | 地區 | 隸屬 | 備註 |
---|---|---|---|---|---|---|---|---|
阿拉干羅興亞伊斯蘭陣線 | ARIF | 1986[39] | 1998 | 未知 | 未指定 | 若開邦、 |
||
緬甸人民軍 | CPB-NPA | 1968 | 1989 | 40,000[40] | 邦康 | 佤邦、撣邦、克欽邦 | 緬甸共產黨的武裝翼 | 1989年武裝翼解散 |
民主克倫佛教軍 | DKBA | 1994 | 2010 | <5,000[20] | 馬那布羅 (1995年以前) | 克倫邦 | 在1994年改組後短暫地簽署了一項停火協議,2010年解散;分裂自克倫民族聯盟 | |
上帝軍 | 1997 | 2006 | 500 (峰值)[41] | 未指定 | 緬甸-泰國邊界 | 2006年向政府投降 | ||
克欽保衛軍 | KDA | 1961 | 2010 | 1,500[42] | 廣卡 | 撣邦 | 起源自克欽獨立軍第4旅,2010年1月改編為官方的民團 | |
孟泰軍 | MTA | 1985 | 1996 | 20,000 | 賀猛 | 撣邦、 |
1996年向政府投降 | |
孟國復興軍 | MRA | 2001 | 2012 | 100–300[43][44] | 桑卡武里 | 孟邦、 |
弘沙瓦圖復興黨的武裝翼 | 2012年向政府投降 |
羅興亞聖戰者 | 無 | 1947 | 1961 | 2,000 | 墨玉邊疆區 | 若開邦 | 大部分武裝分子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年向政府投降 | |
那加蘭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 | NSCN-K | 1980 | 2012 | <500[45] | 未指定 | 實皆省 | 2010年那加自治區成立後,那加蘭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卡普蘭派)解除了大部分的武裝;在2012年與緬甸政府簽署停火協議後解散 | |
克欽新民主軍 | NDA-K | 1989 | 2009 | 700 (峰值)[46] | 板瓦 | 克欽邦 | 分裂自緬甸共產黨的武裝,1989年簽署停火協議,2009年編入官方的邊防部隊 | |
共產黨 (緬甸) | RFCP | 1948 | 1978 | 500[47] | 未指定 | 撣邦 | 分裂自緬甸共產黨(白旗) | |
羅興亞解放黨 | RLP | 1972 | 1974 | 800–2,500[48] | 未指定 | 若開邦 | 政府軍1974年7月發動大規模清繳行動後,該叛亂武裝逃支孟加拉國一側邊界 | |
羅興亞民族軍 | RNA | 1998 | 2001 | 未知 | 科克斯巴扎爾縣 | 若開邦、 |
若開羅興亞民族組織 (ARNO)的武裝翼 | |
羅興亞愛國陣線 | RPF | 1974 | 1980s | 70[48] | 未指定 | 若開邦 | ||
撣邦軍 | SSA | 1964 | 1976 | 1,500 | 未指定 | 撣邦 | 北撣邦軍和南撣邦軍的前身,曾與緬甸共產黨對戰 | |
撣邦民族軍 | SSNA | 1995 | 2005 | 8,000 (峰值)[49] | 昔卜 | 撣邦 | 2005年併入南撣邦軍 | |
撣邦聯合革命軍 | SURA | 1960 | 1996 | 未知 | 賀猛 | 撣邦、 |
大部分武裝分子於1996年向政府軍投降,800名士兵在昭耀世的帶領下組成為南撣邦軍 | |
緬甸學生鬥士 | VBSW | 1999 | 2013 | 未知 | 未指定 | 緬甸-泰國邊界 | 自2013年以來,沒有叛亂或恐怖活動被歸咎於VBSW,表明該團體可能已不活躍,或者可能在緬甸民主改革之後解散。[50]該組織因1999年10月在泰國曼谷的緬甸領事館搶劫和扣留人質而臭名昭着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