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爪龍屬名Stenonychosaurus,意為「纖細爪子的蜥蜴」)是一傷齒龍科獸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出土於加拿大亞伯達省恐龍公園層、可能還有雙麥迪遜層英語Two Medicine Formation。本屬經歷過極複雜的研究歷史。模式種兼唯一種不等細爪龍S. inequalis)於1932年由查爾斯·斯騰伯格英語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根據來自恐龍公園層的一隻腳、手部碎片以及一些尾椎的標本而描述、命名。1969年戴爾·羅素英語Dale Russell描述了來自同地點更完整的細爪龍骨骼,並為日後著名的還原比例模型及虛構的恐龍後代――恐人(Dinosauroid)奠定了科學基礎。[1]1980年代對腳部和腦殼的研究使得細爪龍廣為人知。1987年菲力·柯里英語Philip J. Currie將其重新歸類至原本依照可疑零碎標本而建立的傷齒龍屬,其後很長一段時間細爪龍都普遍被視為傷齒龍的異名[2][3][4]直到2017年伊凡斯等人的研究才又將兩者分開,細爪龍恢復為獨立的屬,而傷齒龍則淪為疑名[5]同年柯里等人的研究亦同意此觀點。[6]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細爪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坎潘階76 Ma
可能還有馬斯特里赫特階的紀錄
Thumb
細爪龍骨骼復原圖,遺失部位參考近緣物種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傷齒龍科 Troodontidae
亞科: 傷齒龍亞科 Troodontinae
屬: 細爪龍屬 Stenonychosaurus
Sternberg英語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 1932
模式種
不等細爪龍
Stenonychosaurus inequalis

Sternberg, 1932
異名
  • 不等傷齒龍 Troodon inequalis
    (Sternberg, 1932)
Close

發現歷史

最早被歸入傷齒龍、不是只有牙齒的標本,是於1928年由查爾斯·斯騰伯格英語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亞伯達省恐龍公園層所發現。其中一個於1932年由斯騰伯格命名為不等細爪龍Stenonychosaurus inequalis),正模標本(編號CMN英語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 8539)是不完整的個體,主要包含六節尾椎、手部骨骼與近乎完整的右腳骨骼。其中,如今已知其右腳第二趾加大的趾爪是早期近鳥類的典型特徵。斯騰伯格最初將細爪龍分類至虛骨龍科[7]。第二個標本是部分下頜骨,於1932年由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命名為一個蜥蜴的新種大多齒龍英語PolyodontosaurusPolyodontosaurus grandis)。後來於1951年斯騰伯格認為偉大多齒龍可能是傷齒龍的異名,並鑒於細爪龍有着「非常奇特的腳部」而傷齒龍有着「特別不尋常的牙齒」,推測兩者可能近緣。但礙於已知材料的稀缺,當時並沒有其他化石可供比較以支持這一論點。

除了正模標本,一些頭骨碎片標本也被鑑定為不等細爪龍,包含 UALVP 52611(一個幾乎完整的頭蓋骨)與 TMP 1986.036.0457(一個部分腦殼)。

Thumb
戴爾·羅素和朗·塞金的細爪龍雕像,展示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1969年,戴爾·羅素英語Dale Russell描述了同樣來自恐龍公園、更完整的細爪龍骨骼。後來著名的1:1還原大小細爪龍雕像、以及衍生出的科幻產物—恐龍若未滅絕將演化出來的類人類—恐人(dinosauroid)的科學理論基礎,正是源自此研究。[1]

描述

古生物學

古生態學

延伸閱讀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