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1年12月生於山東省桓台縣夏莊。高中時代先後就讀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和青島市立高中[1]。195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學研究室工作。在林傳光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病毒在馬鈴薯退化中作用的研究[1],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86年晉升為研究員[2]。
1981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訪問學者。1986年西德杜塞爾多夫大學客座教授[3]。1990年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客座教授。1993年英國蘇格蘭作物所訪問學者[4]。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1984年至2001年,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業委員會第二至五屆副主任委員[5]。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6]。2001年兼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後,致力於對SARS冠狀病毒致病機制的研究[7]。
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8]。
1954至1979年研究了病毒與高溫對馬鈴薯花葉型退化的作用,發現病毒感染後在低溫條件下馬鈴薯產生耐病性而不發生退化。從而提出無病毒種薯生產方案。
1980年代開展亞病毒研究:1983年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應用衛星RNA防治黃瓜花葉病毒,並獲得成功。他還發現了一種新型類病毒——牛旁矮化類病毒,獲得了國際上的承認[9]。1987年,領導科研團隊成功地將人工合成的抗黃瓜花葉病毒基因轉入西紅柿細胞核染色體中,首次得到具有抗病性的西紅柿新株系[10]。
1989年涉足醫學病毒,研究了SARS和愛滋等病毒融合蛋白的7肽重複序列與細胞融合的分子機制,設計了一種三螺旋蛋白高抗愛滋病毒[11]。
主持的科研項目曾五次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與科技進步獎,三次獲得省部級獎項[13]。198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7年獲得首批華夏英才基金資助[14]。1999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獲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終身成就獎[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