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江蘇常熟人,中國核物理學家,863計劃的倡導人之一,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參與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被中國政府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 曾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院長和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1961至1978年參與研製原子彈和氫彈期間,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2]
王淦昌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江蘇省常熟縣支塘鎮楓塘灣 | 1907年5月28日
逝世 | 1998年12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91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清華大學 柏林大學 |
職業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數學物理學部,1955年) |
政黨 | 九三學社 |
配偶 | 吳月琴 |
親屬 | 女:王蘊明、子:王建基 |
經歷
| |
科學生涯 | |
博士導師 | 莉澤·邁特納 |
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王淦昌物理獎授予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
王淦昌早年在家鄉的私塾念書,於1916年轉學至太倉縣沙溪小學。1924年,王淦昌於上海浦東中學畢業,隨後進入一所技術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1925年8月,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讀書。1929年6月,王淦昌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在物理學家吳有訓教授指導下完成了中國第一篇有關大氣放射性的實驗研究論文《清華園周圍氡氣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蘇省官費留學名額,到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放射物理研究室,師從莉澤·邁特納學習原子核物理學。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現了中子並獲得諾貝爾獎。1932年,王淦昌發表了論文《關於RaE連續β射線譜的上限》,並於同年12月完成了關於內轉換電子研究的博士論文,之後前往歐洲各國進行學術訪問。
1934年4月王淦昌返回中國後,在1934年至1936年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47年任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1年,王淦昌在《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的論文中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衝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1942年1月,美國《物理評論》(PhysicalReview)發表了這篇短文,此項成果榮獲第二屆范旭東先生紀念獎。1947年至1949年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物理系作學術訪問,研究有關宇宙線中介子衰變的問題。1949年至1951年任大連大學工學院(今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教授。
1950年,王淦昌化名王京,調任至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50年代初期,王淦昌領導並參加了有關宇宙線的研究,與肖健共同領導籌建位於雲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處的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安裝了自行設計建造的磁雲霧室。實驗室在1954年建成後開始觀察宇宙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個奇異粒子事例,研究了奇異粒子性質,使中國在宇宙線方面的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1952年,王淦昌與吳恆興、林傳騮赴朝鮮戰場,完成了探測美軍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擲放射性物質的任務。同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9月,王淦昌作為中國的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基本粒子研究,並被選為副所長。1959年,王淦昌從4萬對底片中找到了一個產生反西格馬負超子的事例,發現超子的反粒子,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轟動。1960年12月接到密電回國,並於次年4月開始秘密參與至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工作當中,之後開始從事核科學的國防應用研究、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1964年,王淦昌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文革期間把一度停滯的科研工作拉回軌道[3]。
1978年,王淦昌調回北京,就任中國核工業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在王淦昌直接領導下,先後開展強流電子束慣性約束核聚變和氟化氪(KrF)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為後來的慣性約束聚變獲取核能做出了開創性工作。1980年3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選出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其被選為副主席[4][5]。由於王淦昌在中國核武器研製、試驗工作中的巨大貢獻(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因此王淦昌在1982年和1985年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6年3月與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一起寫信給鄧小平,提出發展中國的高新技術,促成863計劃。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6月28日,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推舉其為榮譽委員[6][7][8]。1994年,王淦昌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稱號。同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