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岸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的市轄區,今為前漢口城區三區之一(另兩區為江漢區、礄口區)[1]。區境起初多為湖淌荒地,十九世紀中葉漢口英租界開闢之後城區逐漸得以發展,此後俄、法、德、日相繼開闢租界,各國政府及商人在租界內外敷設使用各種市政設施並大量興建近代建築,該區也率先在武漢三鎮中實現城建近代化[2]。自近代至今江岸區亦逐漸成為武漢經濟、文化、政治的一大中心,現今區中駐有武漢市人民政府以及大多武漢市一級行政部門機構[3]。江岸區境內擁有數十處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列出了江岸區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簡要介紹。
目前江岸區境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計68處,其中1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3處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尚未評定江岸區文物保護單位,且所有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全部在1840年之後[4][5]。
名稱 | 子項 | 分類 | 時代 | 地點 | 圖片 | 保護歷史 | 簡介 |
---|---|---|---|---|---|---|---|
第二批(1982年2月23日公佈)[6] | |||||||
八七會議會址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27年 | 一元街道鄱陽街139號 30°35′19.9″N 114°17′39.4″E |
1981年12月30日,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八·七會議」會址[7] | 建築為3層公寓,原是英商所建高級公寓樓「怡和新房」的一部分。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此處召開八七會議,會議在建築二樓舉行,當時該層為蘇聯人居所,樓下為商店。1978年後建築(毗鄰135、137號1997年納入)闢為「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8][9] | ||
第五批(2001年6月25日公佈)[10] | |||||||
大智門火車站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3年 | 車站街道京漢大道1232號(與車站路交匯處) 30°35′47.5″N 114°17′30.5″E |
1992年12月16日,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大智門火車站候車廳[11] | 建築原為京漢鐵路南端大站漢口大智門站的站舍,1950年後車站改稱漢口站直至1991年搬遷至金家墩,此間該建築仍作站舍使用。車站於1902年啟用,原站房焚毀於陽夏保衛戰,現存建築為1914年重建。[12] | ||
詹天佑故居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2年 | 一元街道洞庭街65號 30°35′15.3″N 114°17′38.9″E |
1988年12月25日,第三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3] 1992年12月16日,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1] |
建築為一幢2層磚混結構樓房,為詹天佑督辦漢粵川鐵路時為自己設計建造的居所[14]。詹天佑去世後,建築在1920年轉讓給比利時人[15]。1949年後又一度用作職工宿舍[14]。1992年建築得以維修,1993年闢為「詹天佑故居陳列館」[16]。 | ||
第六批(2006年5月25日公佈)[17] | |||||||
漢口近代建築群 | 漢口德國領事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清至民國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30號(一元路轉角)武漢市人民政府大院中 30°35′42.4″N 114°17′57.8″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幢2層磚混結構樓房,殖民建築風格,但亦有德國式屋頂及拜占庭式塔樓設計[19]。原為德國領事館館舍,建築興建於漢口德租界開闢之後,1917年北洋政府與德國斷交後將租界及建築收回。1949年後為武漢市人民政府的辦公樓。[20] | |
漢口滙豐銀行大樓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43-144號,青島路2號 30°35′00.5″N 114°17′39.1″E |
1992年12月16日,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1] | 建築為一座近代銀行大樓,主體工程完工於1920年,整體呈希臘古典式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1層,主樓地上3層,副樓達4層[21]。建築由滙豐銀行投資興建,為滙豐銀行在漢口的第二代辦公點(第一代在青島路對面漢口花旗銀行大樓位置)[22]。 | ||||
漢口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29號(南京路2號) 30°34′55.3″N 114°17′36.2″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座近代銀行大樓,由橫濱正金銀行在1921年投資興建,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共有4層。[23][24]該建築為橫濱正金銀行在1921年新建,抗日戰爭期間作為日本銀行依然營業,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該行在華一切資產[25]。 | ||||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6—1927年 | 車站街道友益街16號 30°35′36.3″N 114°17′24.3″E |
1959年6月10日,第一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湖北省總工會遺址[26] 1981年12月30日,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中華全國總工會暨湖北全省總工會舊址[7] |
該文物由兩座建築組成:西樓為原葉開泰老闆葉鳳池公館,東樓為葉女婿程漢卿的公館。葉公館為2層磚混結構,建於1920年;程公館為3層磚混結構,建於1924年;兩建築之間空地曾有花園水池。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兩座公館被國民政府沒收,9月17日起西樓交中華全國總工會武漢辦事處使用。1927年2月,中華全國總工會總部遷入,此後東樓交由湖北省總工會使用,直至七一五事變。1949年後一度改為紀念館,文革期間關閉,旋交由武漢市文化局。[27][25]此後改造為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見圖)。 | ||
第七批(2013年3月5日公佈)[28] | |||||||
古德寺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877年 | 二七街道上滑路74號 30°37′16.8″N 114°18′04.3″E |
1959年6月10日,第一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26] 1992年12月16日,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1] |
該文物為一佛寺建築群,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築,亦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29]。該寺院開闢於1877年,初名「古德茅蓬」,陽夏戰爭期間古德寺僧眾自發救助傷員及埋葬死者,戰後獲得中華民國政府嘉獎,黎元洪題匾並改為「古德禪寺」[30]。大雄寶殿建於1921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形仿照緬甸阿難陀寺風格。文革期間寺院宗教文物及陳設被毀,後用作武漢市照相機廠使用[31]。1986年後產權歸還佛教協會[32]。 | ||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3年 | 二七街道解放大道2185號 30°37′36.8″N 114°18′44.7″E |
1956年11月15日,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京漢鐵路總工會遺址[33] | 建築本身為一磚木結構民宅,建於清末民初。1923年2月3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及相關領導人自鄭州搬至漢口江岸辦公,亦成為此後二七大罷工的指揮部。[34][35]1980年武漢市政府對建築進行修繕,後闢為「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紀念館」進行相關陳列[36]。 | ||
漢口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7年 | 大智街道吉慶街輔義里 30°35′20.1″N 114°17′13.9″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37] | 該建築為漢口里分輔義里的一部分,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曾一度作為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辦公地點,當時負責中宣部工作的瞿秋白亦在其中居住。2010年確認此處為中宣部的辦公地點後展開修復,後闢為「漢口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暨瞿秋白舊居陳列館」對外開放。[38] | ||
中共中央領導人漢口住地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7年 | 一元街道天津路22號(勝利街口) 30°35′16.1″N 114°17′29.0″E |
1983年4月7日,第二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大革命失敗後黨中央領導人住地(德林公寓)[37] 2008年3月27日,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漢口中共中央領導人住地舊址[39] |
舊址所在建築名為「德明公寓」,1925年建成。七一五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轉入地下,此間周恩來和鄧穎超曾居住於此處,此後又住有瞿秋白、鄧小平等人。[40][41]1927年9月中共中央東遷至上海,共產黨領導人亦離開[42]。1949年後建築起初為武漢市供銷總社使用,後由蔬菜公司等單位使用[42][41]。 | ||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7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165、167、169號 30°35′25.0″N 114°17′34.8″E |
1988年12月25日,第三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中共中央機關舊址(一九二七)[13] 2008年3月27日,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中共中央機關舊址[39] |
建築為一幢中西結合式磚木結構居民住宅樓,共有3層,由王寵佑購地修建用於出租。1927年北伐後中共中央遷至漢口,便租用此建築用於辦公。國民黨清黨前夕,共產黨領導人從此處搬離,此後作為民居使用。[43][44][45]後經修繕,與毗鄰唐生智公館與怡和洋行住宅舊址闢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45]。 | ||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37—1938年 | 永清街道勝利街332-352號 30°36′32.2″N 114°18′20.4″E |
2002年11月7日,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46] | 該建築原為漢口日租界中的一座民宅,建於1920年代[47]。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僑回國,該建築被查封。國民政府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後決定成立新四軍,葉挺任軍長。1937年年底葉挺與任副軍長的項英來到漢口後,選定日租界此建築作為新四軍籌備處並在此後12月25日成為新四軍的軍部。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遷至南昌。此後該建築成為居民住房。[48]1990年代經過親歷者及學者調查確定該建築為軍部舊址[49]。2006年舊址闢為「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47]。 | ||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37—1938年 | 永清街道長春街57號 30°36′30.7″N 114°18′14.9″E |
1981年12月30日,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7] | 該建築原為漢口日租界中的大石洋行大樓,八路軍南京辦事處撤至武漢後同武漢辦事處在此建築中辦公,直至1938年10月日軍攻下武漢三鎮。[50]1944年該建築毀於漢口大空襲,1977年湖北省武漢市黨政機關決定復原該建築並闢為「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1979年完工[51]。 | ||
第八批(2019年10月7日公佈)[52] | |||||||
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56年 | 勞動街道解放公園中 30°36′43.6″N 114°17′43.1″E |
1959年6月10日,第一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蘇聯空軍烈士墓[26] 1956年11月15日,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蘇聯空軍烈士墓[33] |
墓地由墓冢、墓前廣場、紀念碑組成。墓呈長方形,由花崗岩砌成,上有中文與俄文鐫刻的烈士姓名,兩側各有中文、俄文書寫的記事碑;紀念碑平面呈方形,高8米,碑前為墓道。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蘇聯空軍組成志願隊來華支援,有100人戰死。其中15位起初葬於陳懷民路的公墓之中,1951年武漢政府在解放公園中樹立紀念碑,1956年又將15具遺體遷至紀念碑後。[53] | ||
漢口近代建築群 (併入) |
漢口新泰大樓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4年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08號 30°35′13.4″N 114°17′46.2″E |
2008年3月27日,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漢口俄商新泰大樓[39] | 建築為一座近代洋行大樓,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外形簡潔不失莊重。[54]該建築由專營茶葉生意的俄商新泰洋行投資興建,1924年竣工[54][55]。此後建築由新泰洋行使用,直至七七事變[56]。 | |
漢口華俄道勝銀行舊址 | 1896年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62號(黎黃陂路拐角) 30°35′20.1″N 114°17′48.5″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宋慶齡1927年漢口舊居[18] 2002年11月7日,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宋慶齡漢口舊居[46] |
建築為一座近代銀行大樓,由華俄道勝銀行在1898年興建,建築古典與現代風格俱全,平面呈方形,地上4層,地下1層。1926年該行在漢口的業務終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宋慶齡在宋子文的安排下居住在建築2層中。1949年後建築一度為武漢軍區勝利文工團的駐地。此後武漢政府將該建築整修闢為「宋慶齡漢口舊居紀念館」,並恢復部分陳設。[57] | |||
漢口英商電燈公司舊址 | 1905年 | 一元街道合作路22號湖北省電力博物館大院中 30°35′15.6″N 114°17′34.5″E |
2008年3月27日,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39] | 該建築為一幢工廠建築,為英商開辦的漢口電燈公司(兼電廠)的一部分。1906年英商在此處創辦電燈公司專供租界電力。1949年後電廠發電功能逐漸剝離,最終成為調試電氣設備的修試廠。[58]2012年後闢為「湖北省電力博物館」[59]。 | |||
漢口花旗銀行大樓舊址 | 1921年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42號(青島路口) 30°34′58.5″N 114°17′37.9″E |
1992年12月16日,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1] | 建築為一座近代銀行大樓,由花旗銀行在1919—1921年間建造,整體呈簡化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地面部分達5層。該建築臨街東北面有柱廊,外有貫達3層的巨型愛奧尼柱,整體雄渾壯觀。[60][61] | |||
漢口景明大樓舊址 | 1921年 | 一元街道鄱陽街青島路口 30°35′06.6″N 114°17′28.4″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景明大樓[18] 2008年3月27日,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漢口景明大樓[39] |
建築為一座近代洋行大樓,整體呈古典主義三段式風格,又有近現代的落地大窗設計,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6層地下1層[62]。建築由景明洋行負責人親自設計,1921年完工[63][64]。1948年在該建築中發生美軍強姦中國婦女的景明樓事件[65]。 |
名稱 | 子項 | 分類 | 時代 | 地點 | 圖片 | 保護歷史 | 簡介 |
---|---|---|---|---|---|---|---|
第一批(1956年11月15日公佈)[33][註 1] | |||||||
二七慘案烈士紀念碑 | 紀念建築物 | 1958年 | 新村街道二七路10號 30°37′45.4″N 114°18′45.3″E |
紀念碑為武漢二七紀念館(舊館)院落的一部分,1956年動工[66]。碑身由花崗岩築成,碑座南、西、東三側為浮雕,北側為紀念碑碑文,碑體正面為毛澤東手書「二七烈士紀念碑」字樣,起初毛澤東誤題為「二七革命紀念碑」,此後在王任重的請求下重題。[67] | |||
辛亥首義烈士墓(二) | (江岸區) | 紀念建築物 | 1911年 | 勞動街道球場路2號 30°35′59.9″N 114°17′19.3″E |
為一處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內有6處墳塋,埋葬有陽夏保衛戰期間在三眼橋及球場街捐軀的民軍戰士遺體2000餘具,因此俗稱「六大堆」。[68]1955年單洞二路烈士陵園的2000具骸骨轉移至該陵園中,一度變為7座墳塋,後在整修中改回6座。內另有漢白玉及大理石修成的紀念碑一座。[69] | ||
第三批(1992年12月16日公佈)[11] | |||||||
湖北共進會舊址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09—1911年 | 一元街道蘭陵路楚善里 30°35′21.7″N 114°17′30.0″E |
1959年6月10日,第一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辛亥革命共進會遺址[26] | 該建築為漢口裏分楚善里(原名寶善里)的一部分,1911年春之後成為共進會的據點,10月9日下午,孫武在此處製造炸彈不慎爆炸,爆炸案的發生使得武昌起義提前爆發[70]。1990年代楚善里拆遷時此建築亦遭拆除,後在一片質疑聲中復建[71]。 | ||
史沫特萊舊居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38年 | 一元街道鄱陽街32號 30°35′08.3″N 114°17′33.4″E |
1988年12月25日,第三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魯茲故居[13] | 即「聖保羅座堂」,為聖公會鄂湘教區教堂。該建築實則為主教魯茲(吳德施)的住所,因其同情中國革命,曾收容反清人士。此後又同情左翼人士,家中曾接待中共領導人,家宅也曾提供給史沫特萊、白求恩等人居住。1938年4月19日魯茲回國。[72] | ||
2003年10月21日單獨公佈[73] | |||||||
德明飯店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9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245號江漢飯店 30°35′38.0″N 114°17′46.4″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酒店為1919年法商投資興建,因距離漢口大智門站較近而取名「德明(Terminus)」此後該飯店一度為漢口最為豪華的酒店[74]。1954年改名江漢飯店,又作為重要賓客的招待場所。開業期間酒店接待過不少社會名流[75]。此後因經營不善停業,2019年又發生火災[76]。 | ||
第五批(2008年3月27日公佈)[39] | |||||||
漢口麥加利銀行大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865年 | 一元街道洞庭街41號 30°35′03.1″N 114°17′33.0″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座三層磚木結構銀行大樓,文藝復興風格,上有4座哥特風塔尖。該建築由麥加利銀行(渣打銀行)在1865年興建,該行是漢口出現的第一家外國銀行,但在1914年匯中飯店火災後建築嚴重受損,直到1923年建築方得以重建。1949年2月銀行停業。[77][78][20] | ||
漢口上海路天主堂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876年 | 一元街道上海路16號 30°34′57.3″N 114°17′24.9″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即「漢口聖若瑟天主堂」,建築是一座教堂建築,內部可容納2000人禮拜。1875年由方濟各會主教明位篤創立並建設,1923年成為漢口代牧區座堂,1946年升格漢口總教區座堂。1952年羅錦章主教驅逐出境後教堂與梵蒂岡斷絕聯繫。文革期間宗教活動暫停,1980年後重新開放。[79] | ||
漢口美國領事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5年 | 一元街道車站路1號 30°35′28.0″N 114°17′52.80″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棟3層磚木結構建築,整體呈現巴洛克風格,但亦有折衷主義風格存在。建築建於1905年,此後一直為美國駐漢口領事館使用。日軍佔領武漢後起初領事館尚且運行,太平洋戰爭後日軍驅逐領事館職員。戰後一度復館至1949年。此後建築一度用作武漢市人才市場。[80][81] | ||
漢口英商和利冰廠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1年 | 一元街道岳飛街44號 30°35′38.6″N 114°17′43.5″E |
建築為一幢2層磚木結構工廠建築,整體呈現古典主義風格[82]。工廠由英商在1904年創辦,1950年終止生產。省保定名雖稱和利冰廠,但建築此後經工廠廠主後人提供史料,證實該建築為同一企業所屬和利汽水廠的一部分。[83]汽水廠在1949年後改制為武漢飲料二廠[84]。 | |||
漢口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3年 | 一元街道黎黃陂路10號 30°35′23.3″N 114°17′41.1″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幢磚木結構小樓,整體呈巴洛克風格,地下1層,地上4層。1914年美國海軍基督教青年會出資建造此建築用作社團會所,會員在此處舉辦各項社交娛樂、文化體育類活動。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佔用,1945年後至今改交本土基督教青年會使用。[85][86][87] | ||
漢口贊育藥房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3年 | 一元街道洞庭街103—105號 30°35′29.0″N 114°17′47.8″E |
該建築為一座3層磚木結構工廠建築(一說鋼筋混凝土),整體既簡潔又不乏裝飾性[88][89]。1913年贊育藥房在此修建該建築用作藥品營業部,隨後買下附近汽水廠兼營汽水生產及營銷業務。抗戰後藥房停業,汽水廠亦被和利收購,此後用作民居。2012年2月13日建築發生火災。[90][91] | |||
唐生智公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3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163、165號 30°35′24.8″N 114°17′34.2″E |
建築為一3層鋼筋混凝土住宅,由一名俄國人修建於1913年左右。1926年冬季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唐生智將建築買下用作私宅,1927年冬季寧漢合流後搬離。[92][93]後經修繕,與毗鄰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與怡和洋行住宅舊址闢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45]。 | |||
漢口電話局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5年 | 一元街道合作路51號 30°35′20.9″N 114°17′25.2″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幢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1916年漢口電話局興建此建築用作辦公大樓,緊挨此後建成的漢口電報局大樓,1949年後一度為武漢電信局辦公樓,後交中國電信江岸區分公司使用。[94][95] | ||
漢口交通銀行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1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2號 30°34′57.0″N 114°17′16.9″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銀行大樓,地上4層、地下1層,整體呈現新古典主義風格。1919年由交通銀行投資建造,1921年完工。日軍佔領期間一度用作日本駐漢口領事館。[96]1949年後交通銀行業務逐漸轉移至建設銀行後由該行使用。[97][96] | ||
漢口平漢鐵路局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1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174號武鐵物流 30°35′35.1″N 114°17′45.3″E |
建築為一幢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整體平面呈「E」狀[98]。京漢鐵路建成後以鄭州為界分設南北兩段,南段總部駐漢口[99],現存建築為1920—1925年間建造[98]。1949年後先後為漢口鐵路分局、武鐵漢口生活段辦公樓[100]。此後又作為武鐵物流集團(原武鐵中力)辦公樓[101]。 | |||
漢口鹽業銀行大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6年 | 一元街道中山大道988號 30°35′16.7″N 114°17′20.9″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鹽業銀行大樓[18] | 建築為一幢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銀行大樓,整體呈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鹽業銀行在1926年投資興造此建築用作營業辦公樓,1932年完工。[102][103]抗戰期間一度被用作華中派遣軍司令部的指揮所[104]。1952年末鹽業銀行加入公私合營隨後結業,此後建築用作中國工商銀行江岸支行的大樓[105]。 | ||
漢口商業銀行大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31年 | 一元街道南京路64號 30°35′05.8″N 114°17′20.8″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建築為一座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整體呈中西折衷式風格,地上5層、地下1層,原有一歇山頂屋頂,抗戰期間遭毀。1931年漢口商業銀行投資興建此樓,抗戰期間曾一度用作汪精衛政府的漢口市政府使用。1949年後長期用作武漢圖書館,市圖遷走後為武漢市少年兒童圖書館。[106][107] | ||
中南局招待所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53年 | 勞動街道惠濟路16號迎賓館內 30°36′53.9″N 114°17′25.1″E |
建築偕同附近幾座別墅由在漢口的美國僑民始建於1930年代初,皆為磚木結構。195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公安部將此3座別墅闢為高幹招待所,毛澤東等國內外領導曾在此入住。東湖賓館建成後,建築隸屬於中共武漢市委用作市委招待所(今武漢會議中心)。[108] | |||
武漢防汛紀念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69年 | 一元街道濱江公園 30°35′38.3″N 114°18′00.4″E |
1983年4月7日,第二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毛澤東同志為武漢人民戰勝1954年洪水題詞紀念碑[109] | 建築為一座大理石材質的紀念碑,高37米,碑座有浮雕及《水調歌頭·游泳》全文,碑身一側為毛澤東題詞及頭像,頂部為玻璃制五角星。該紀念碑由武漢市革命委員會為紀念1954年長江洪水而修成,1969年3月動工,10月建成揭幕。[110] | ||
第六批(2014年6月22日公佈)[111] | |||||||
漢口東正教堂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885年 | 一元街道鄱陽街48號 30°35′11.3″N 114°17′33.1″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阿列克桑德東正教堂(俄)[18] | 即「聖阿列克桑德大堂」,為一座六角形單層教堂建築,整體呈拜占庭風格。因清末漢口俄商頗多,該教堂便是由俄商集資籌建而成。起初為一座「行堂」(活動教堂),後於1885年初在今址改修磚石結構的永久教堂。1958年教堂關閉。[112]2015年後建築闢為「武漢俄羅斯文化交流館」[113]。 | ||
亞細亞火油公司漢口分公司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4—1925年 | 一元街道天津路1號 30°35′04.8″N 114°17′41.4″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37] | 建築為一棟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洋行大樓,整體呈現折衷主義風格。1924年亞細亞火油公司投資興建此建築用於公司辦公,但由於修建時監工過於苛刻,導致承建商魏清記營造廠幾乎破產。[114]日軍佔領武漢期間,該大樓曾作為日軍關押俘虜的場所。1952年亞細亞公司撤走,建築交解放軍空軍使用,後改為招待所(臨江飯店)。[115] | ||
中國銀行漢口分行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5年 | 大智街道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 30°35′00.3″N 114°17′10.3″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漢口大清銀行舊址[18] | 建築為一棟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銀行大樓,古典主義風格,地下1層,地上5層。[116]原大清銀行漢口分行行屋位於大董家巷,辛亥革命後被毀,現存建築為中國銀行在1915年興建,1917年竣工。[117][118]北伐戰爭期間該行業務遭受沉重打擊,一度停業。1949年後建築仍為中國銀行在漢口事務機構大樓。[119][117] | ||
中國實業銀行大樓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35年 | 一元街道江漢路22號 30°34′48.3″N 114°17′25.1″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公佈名稱:中國實業銀行大樓[18] | 建築為一棟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銀行大樓,整體呈現代風格,建成後一度與對面四明銀行大樓同為漢口最高的建築。1934年左右中國實業銀行投資興建,1935年3月23日竣工。建築同四明銀行大樓皆是現代風格建築,因設計新穎一度也成為地標建築。1949年後,中國實業銀行逐漸公私合營最終撤銷。[120][121] | ||
上海銀行漢口分行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3年 | 一元街道江漢路60號 30°34′54.7″N 114°17′17.1″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37] | 建築為一棟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銀行大樓,呈文藝復興式的新古典風格,地上4層,地下1層,整體建築華貴大氣。建築由時任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上海銀行)漢口分行的副行長周蒼柏親自選址建造,該建築於1920年[註 2]建成。[116][112] | ||
西商賽馬俱樂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2年 | 勞動街道解放公園路 30°36′30.2″N 114°17′44.0″E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8] | 文物保護單位由俱樂部建築群及大看台等建築組成。原為英商在1905年興修完成的西商賽馬場主建築,大看台能容納萬人用於中國人觀賽,俱樂部建築有觀賽、辦公、娛樂等用途。毗鄰馬道、球場等建築在1949年後改建為解放公園,餘下留存建築分交解放軍及武漢人民藝術劇院使用。[122][123][124] | ||
國共漢口會議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2年 | 勞動街道惠濟路39號 30°36′51.4″N 114°17′11.0″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楊森公館暨漢口會議舊址[37] | 建築為一幢磚木機構住宅建築,地上3層,地下1層,大門門前設有汽車跑道,可直接開車抵達門前。建築原為楊森為自己修建的園林「楊森花園」中主建築,花園在1931年江淮水災後被毀。[125][126]1946年國共兩黨展開談判此建築內達成《漢口協議》。在談判期間,公館亦為喬治·馬歇爾的駐地。[127][128] | ||
英文楚報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4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99號 30°35′12.8″N 114°17′25.4″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37] | 建築為一棟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地下1層、地上4層(後來又增建1層),整體呈現裝飾主義風格。[116]英文《楚報》為英人所創的一部報刊[129],現存建築為1924年報社決議修建,此後路透社也曾在建築中辦公。日軍佔領武漢後,《楚報》依然辦報,直至1941年5月15日被日軍查封[116]。 | ||
漢口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5年 | 一元街道一元路5號 30°35′42.0″N 114°17′52.9″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37] | 建築為一棟4層磚混結構建築,地上3層、地下1層,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建於1905年,1912年江漢關監督搬入此建築與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員公署合署辦公。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武漢後,建築又一度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的機關大樓。1949年後一度作為武漢市檔案館直至2019年。[130][131] | ||
第八批(2021年12月9日公佈)[132] | |||||||
俄商新泰茶廠水塔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876年 | 一元街道蘭陵路7號紡織小區 30°35′14.8″N 114°17′40.9″E |
建築為一座工業建築,總高3層,建築面積為170平方米,每一層樓板有橫向鐵杆,外立面皆使用紅沙石材。起初建築用途不明,由於此處又曾為申新第四紗廠的宿舍,起初認定為申新紗廠宿舍的遺留。但隨後經王汗吾等專家學者考證,確認此建築為俄商新泰茶廠的遺存。[133]之後省保定名為茶廠水塔。 | |||
順豐茶棧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1年—1902年 | 一元街道蘭陵路8號洞庭街口 30°35′17.3″N 114°17′40.7″E |
建築為一座工業建築,主面4層、側面3層,整體呈現殖民地風格的西式建築,屬於舊茶廠的辦公用建築。順豐茶棧的管理人李凡諾夫自十九世紀中葉來到漢口開辦茶廠並修建茶廠碼頭。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茶廠連續數年茶葉滯銷造成虧損,最終茶廠停業。[134] | |||
源泰洋行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2年 | 一元街道黎黃陂路7號鄱陽街口 30°35′21.9″N 114°17′43.3″E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名稱:漢口俄租界巡捕房舊址[37] | 該建築為一棟2層磚木結構住宅兼洋行建築,整體呈現俄國風格的折衷主義樣式。建築建於1901年—1902年,起初作為俄商那克伐申住宅。由於那克伐申也是源泰洋行的經理,建築亦為洋行辦公場所。此後那克伐申一度任為漢口俄租界工部局董事長,該建築也短暫作為俄租界巡捕房使用。[135][136] | ||
巴公房子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0年 | 一元街道鄱陽街86號鄱陽街、洞庭街、蘭陵路三街交匯圍合之處 30°35′20.2″N 114°17′41.2″E |
該建築為一棟5層磚混結構及磚木機構公寓建築,整體呈現俄國建築風格,是漢口較為早期的多層公寓。[25][137]建築由俄國貴族巴諾夫兄弟合夥投資建造,整體分為兩個部分,蘭陵路一側梯形建築(大巴公)建於1910年,黎黃陂路一側建築建築(小巴公)不早於1917年。[138] |
名稱 | 子項 | 分類 | 時代 | 地點 | 圖片 | 簡介 |
---|---|---|---|---|---|---|
第二批(1983年4月7日公佈)[109] | ||||||
林祥謙烈士就義處和林祥謙塑像 | 林祥謙烈士就義處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23年 | 二七街道二七濱江商務區扶輪路 30°37′26.5″N 114°18′55.8″E |
此兩處文物保護單位子項在江岸站廢止前皆在該車站範圍中。就義處即江岸車站早期站房,1923年2月7日,二七大罷工領導人林祥謙被軍警綁縛在車站站台電線杆上最終被梟首。1982年底,武漢市政府在舊站房立碑;1983年2月7日,江岸站1站台上樹立林祥謙雕像一座。[139][140] | |
林祥謙塑像 | 新村街道 30°37′45.7″N 114°19′15.1″E |
|||||
漢口民國日報社舊址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26年至1927年 | 大智街道泰寧街2號 30°35′11.7″N 114°16′55.6″E |
建築為一座4層辦公大樓。國民革命軍北伐後用作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機關報《漢口民國日報》報社並於1926年11月25日發行,剛發行時的漢口民國日報報社成員幾乎為共產黨員,董必武、毛澤民等人曾在此工作。國共合作破裂後共產黨員被驅逐出報社。[141][142] | ||
劉少奇在武漢的舊居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27年 | 車站街道尚德里4號 30°35′38.1″N 114°17′24.8″E |
該建築為漢口裏分尚德里的一部分,國民革命軍北伐後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漢口設立辦事處,劉少奇就近居住於辦事處對面的此建築中,期間在此寫成3篇論著。由於四一二事件後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7月又遇七一五事變,中共中央安排已經公開身份的黨領導人離開武漢。此後劉少奇便不在尚德里居住[143][144]。 | ||
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舊址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27年 | 一元街道珞珈山街12號 30°35′20.5″N 114°17′38.3″E |
建築為珞珈山街住宅區的一部分。1927年七一五事變後共產黨活動轉入地下,因洛加碑街12號在當時是羅亦農的住所,中共湖北省委的辦公場所從尚德里轉移至此處。此後當年9月底又成為中共中央長江局的辦公場所,直至11月長江局撤銷。[145][146] | ||
第三批(1988年12月25日公佈)[13][註 1] | ||||||
向警予故居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1927–1928年 | 車站街道三德里27號 30°35′39.5″N 114°17′37.6″E |
該建築為漢口裏分三德里的一部分。1927年3月,向警予從蘇聯回國後來到漢口,起初住在尚德里,此後搬來於此。向當時負責中共湖北省委宣傳事務,因此此處也成為了省委宣傳部及黨刊《大江報》的編輯部。此後黨內有人變節,住處暴露,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在此處被法租界巡捕逮捕。[147][148] | ||
第四批(1998年5月27日公佈)[18][註 1] | ||||||
漢口美最時洋行大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896年 | 一元街道一元路2號武漢市人民政府大院 30°35′43.3″N 114°17′53.2″E |
建築為一座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洋行大樓,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局部有巴洛克風格,地上4層,地下1層。建築由捷臣洋行[註 3]在1906年建造,此後交由美最時洋行使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該建築一度撥給鮑羅廷居住,是又稱作鮑羅廷公館。1949年後交武漢市人民政府使用。[149][150][151] | ||
漢口日清洋行大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3年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87號 30°34′44.6″N 114°17′30.4″E |
建築為一座鋼筋混凝土洋行建築,整體呈文藝復興風格,地上5層,地下1層,整體平面呈「L」形,頂部拐角有一拜占庭風塔樓[152]。該建築由日清輪船公司投資興建,該行在中國有上海、漢口兩所分公司,原址在今蘭陵路沿江大道路口。建築於1928年開始興建[153][154]。1930年9月建築落成[155][註 4]。 | ||
漢口西門子洋行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0年 | 一元街道中山大道1004號 30°35′19.2″N 114°17′23.9″E |
即漢口電報局大樓,建築為一座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亦不失現代主義設計。該建築由西門子洋行投資興建,1920年修成,毗鄰漢口電話局大樓。建成後洋行與漢口電話局合署辦公。抗戰期間建築毀於轟炸,現有建築為1946年依原樣重建。此後先後作為武漢電信局及中國電信江岸區分公司辦公樓使用。[156][157][95] | ||
第五批(2011年3月21日公佈)[37] | ||||||
平和打包廠舊址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5年 | 一元街道青島路10號-12號 30°35′03.7″N 114°17′33.7″E |
此文物保護單位非一座單體建築,而是由6座建造年代並不相同的單體建築構成,1905年辦廠時所修建的是B棟與D棟部分建築。建築整體為廠房型鋼結構建築,上下共4層。建築為英商平和洋行修建,用於打包洋行經銷的棉花。1949年後改制為國有企業,此後又變為倉庫使用。[158][159] | ||
東方匯理銀行漢口支行舊址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1年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71號 30°35′29.6″N 114°17′53.4″E |
建築為一座磚木結構銀行大樓,地上2層,地下1層,整體呈折衷主義,立面裝飾為巴洛克、洛可可建築風格。該建築由東方匯理銀行投資建設,建於1902年。此後該行在此建築中辦公,「地皮大王」劉歆生便依託該行支持在漢口購入大片荒地。1949年以後該行全部撤出中國大陸。[160][161] | ||
立興洋行漢口分行舊址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1年 | 一元街道沿江大道183號 30°35′36.6″N 114°17′57.0″E |
建築為一座近代洋行建築,整體呈現古典主義風格。此處實則為該洋行在江邊的油庫與棧房,1923—1924年該行在洞庭街新建洋行大樓,此後該行總行搬至彼處辦公。歐洲戰爭後立興在漢口主要以經營房地產獲利,但此後受各種因素銀行該行業務逐漸萎縮至1938年11月完全停業。[162][163] | ||
保安洋行舊址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4年 | 一元街道青島路8號 30°35′02.9″N 114°17′34.6″E |
建築為一座近代洋行建築,整體呈現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依託洞庭街與青島路交匯處的主塔為中心,其餘部分沿兩條街道展開。1914年,專事船舶等保險業務的保安洋行在今址修建洋行大樓,1915年完工,但在不久後的1922年保安洋行在漢口的業務便終止[註 5]。[165][166] | ||
珞珈山街住宅區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2—1927年 | 一元街道珞珈山街1—46號 30°35′22.2″N 114°17′37.3″E |
該建築群有高級住宅27棟,為怡和洋行在購入俄商巴諾夫的地皮後為洋行高級職員修建的住宅區,大多數建築屬於聯排體住宅建築,但並非所有住宅都按照一個形制建造。住宅群自1910年開工,直至1927年方才全部完工。住宅區內曾有花園一座,後疏於管理而荒廢,1983年重新修復。[146][167][145] | ||
漢口碉堡群 | 岱家山張公堤碉堡群[168]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民國 | 後湖街道張公堤江岸段沿線 | 目前尚未有針對漢口碉堡群的統一研究。對具體碉堡項目的簡介參見該文物保護單位條目。 | |
諶家磯街道京廣鐵路二道橋舊橋南側 | ||||||
建設大道碉堡[168] | 勞動街道惠濟二路站D出口東北 | |||||
(頭道街碉堡) | 二七街道頭道街站東側 | |||||
漢口華商總會舊址[註 6]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2年 | 大智街道江漢二路157號 30°35′14.4″N 114°17′12.0″E |
建築為一座四層(初建時為三層)會所建築。該建築由漢口華商總會為自己修築,用於漢口華商及富裕人士在此處娛樂。建築於1922年建成,北伐後又用作北伐軍軍部,1927年3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及國民政府自南洋大樓遷至建築內辦公[169]。1945—1947年,武漢行營也曾在建築內辦公。[170][171] | ||
武漢劇院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59年 | 球場街道解放大道1012號 30°35′24.6″N 114°16′55.7″E |
建築為一座大型混合結構公共建築,底部磚砌牆,上部鋼架,整體呈現蘇聯建築風格。19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武漢市政部門方面決定修建蘇聯風建築以改變當時的城區風貌。195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172][173]201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定為「黨政機關會議定點場所」[174]。 | ||
武漢衛戍司令部軍法處舊址 | 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23年 | 大智街道銘新街8號 30°35′12.7″N 114°17′01.0″E |
建築為磚木結構三層樓房(第四層為增建),整體呈新古典主義風格。起初為大陸銀行行屋,[175]1927年寧漢合流後,建築被用作武漢衛戍司令部軍法處。[175]此後武漢衛戍司令部也搬入此建築[176]。此處曾關押向警予等多名共產黨人士[177]。2009年建築修復後作為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使用。[176] | ||
第六批(2023年12月6日公佈)[178] | ||||||
武漢中共中央組織部舊址 | 革命文物 | 1921年 | 大智街道銘新街13號 30°35′12.1″N 114°16′58.4″E |
建築的基本信息不明。國民革命軍北伐後中共中央組織部來漢辦公,先在貫中里,後遷至該建築中。隨着七一五事變後國共合作破裂,中組部在當年10月上旬前也遷至上海[179]。辦公處舊址的確定參考了宋侃夫的勘察考證。2016年,江岸區政府有意將舊址進行修復。[179][180] | ||
怡和洋行住宅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9年 | 一元街道勝利街171號 30°35′25.8″N 114°17′35.8″E |
建築整體為一幢3層磚木結構住宅建築,建築材質與設計多種多樣。該建築為怡和洋行為高級職工修建的住宅樓,在日軍佔領期間一度用作「漢口放送局」1949年後,起初為新成立的漢口市廣播電台使用,後一度作為鐵路局職工住宅。[181][182]經修繕,與毗鄰唐生智公館與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闢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45]。 | ||
李凡諾夫公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2年 | 一元街道洞庭街88號 30°35′25.2″N 114°17′46.2″E |
建築為一幢磚木結構住宅建築,整體呈現俄羅斯風格。該建築由順豐茶棧負責人李凡諾夫建造,起初李凡諾夫在羊樓洞經營茶廠,後來漢口發展,因此該住宅用作其來漢後的個人私宅,1902年建成。此後李凡諾夫一直在此建築居住,直至十月革命後俄商茶廠相繼關停,李凡諾夫也離開漢口。[183] | ||
俄國領事館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02年 | 一元街道洞庭小路特1號 30°35′26.7″N 114°17′50.6″E |
建築為一幢2層西式建築(現另有兩層為加建),整體呈巴洛克風格,整體平面呈扇形。建築自漢口俄租界開闢後便開始籌建,1902年建成。此後該建築由領事館使用,1920年中國接管各大俄國在華領事館,直至1923年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中國所有租界。[184][185] | ||
咸安坊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15年 | 一元街道鄱陽街21號 30°35′07.1″N 114°17′25.4″E |
保護單位為一建築群,為一座近代漢口裏分,實則為原咸安坊、德永里、啟昌里、同仁里合併而成。咸安坊15號為里分中修建最早的建築物,建於1905年。此後在1915年漢口棉商黃少山及數名華商集資,依據15號為樣板修建了整座里分。里分佈局緊湊,屋舍設計平面上相互咬合,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漢口裏分。[186] | ||
金城銀行舊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1931年 | 大智街道保華街2號 30°35′10.3″N 114°17′14.9″E |
建築為一座混合結構銀行大樓,主樓高4層,整體呈現學院派古典主義風格,另外建築背面還有員工宿舍「金城里」。該建築由金城銀行投資興建,1931年建成啟用。含金城里在內耗資28萬銀元。1949年後建築一度被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使用,該圖書館搬離後建築與金城里進行改建,此後一併作為武漢美術館使用。[187]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