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樂派,又稱民族樂派,是古典音樂領域以音樂民族主義英語Musical Nationalism為主旨所進行創作的一個分支,經常被視為「浪漫主義音樂」或「現代音樂」的分支,但在作曲家和作品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共同的風格。大致來說,在古典音樂的曲式中,使用了本國的民間音樂旋律和特別的樂器,並通常宣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者,就會被歸類為此派。國民樂派主要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中活躍。

歷史

一般認為十九世紀中前期,西方音樂的傳統心臟的德語意大利地區以外的歐洲和美洲國家,作曲家需要屬於本地的音聲。反之德語或義語的作曲家即使用民間音樂素材,仍然只是會被認為浪漫主義音樂,如小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原型雖然來自民間,卻被當時的維也納視為國際性的藝術。

國民樂派起源眾說紛紜,較流行有兩說。一是十九世紀俄國作曲家葛令卡的《愛國歌》,另一說是法國作曲家聖桑成立國家音樂社團組織,兩人分別影響了本國的作曲家組織,交流了其對民間音樂的資料和心得,以及對於教育本國的音樂界作出重大的貢獻。

其他尚有蕭邦弗朗茲·李斯特之說,因為是他們首先採用故鄉的民間音樂素材,但他們並未有組織本地作曲家活動,也沒有系統地使用和搜集民間音樂元素。

在十九世紀後期其他歐洲國家也產生了自己國民樂派作曲家和作品,如英國的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捷克的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還有一些作曲家為自己尚末被認可為國家的故鄉,創作鼓吹獨立的作品,如芬蘭的西貝流士的《芬蘭頌》,挪威的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等。

而美洲的作曲家也開始活躍起來,如美國的約翰·菲利普·蘇沙的進行曲《星條旗永不落》,而同期斯蒂芬·福斯特更有開創流行音樂的先河。

到二十世紀初巴西的海托爾·魏拉-羅伯士,匈牙利的高大宜,美國的查爾斯·艾維士等,新國民樂派作曲家開始向現代音樂的過渡。

到二十世紀中後期起,因為流行音樂的興起,也少有未被古典音樂使用的民歌,所以在歐美國民樂派漸趨於沈寂,但在古典樂傳統地區外的亞洲,卻有新型的國民樂派作品面世,如中國的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何占豪陳鋼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等,代表了歐美以外的民族主義興起。

二十一世紀初,雖然因為再很少未獨立的殖民地國際主義盛行,政界不再需要常以音樂推廣愛國思想,但國民樂派音樂並未因此而喪失了其地位,反而把這種音樂從政治服務中解放過來,受到本來創作國家外的歡迎。

參看

參考書籍

  • 《音樂百科手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