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道河鐵路橋,即三道河橋,又稱三道橋灄水大橋,是京廣鐵路途徑湖北省武漢市橫跨灄水上的數代鐵路橋的總稱,位於京廣鐵路K1176+697處。始建於1899年,伴隨漢口至灄口間的京漢鐵路而通車運營。[1]該橋在近代歷史中幾度損毀,幾經改建。如今的三道橋是一座鋼桁梁橋與水泥梁共同使用的橋樑。[2]

Quick Facts 三道河橋, 座標 ...
三道河橋
Thumb
通過三道橋的T369次列車(2024年2月)
座標 30°42′21″N 114°21′10″E
承載 京廣鐵路
跨越灄水
地點 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
維護單位武漢鐵路局武漢橋工段
設計參數
橋型初代橋:複線鋼桁梁橋,2台5墩6孔

二代橋:單線英式軍便梁橋,2台7墩8孔
二代上行橋:單線鋼筋混凝土梁橋,2台15墩16孔

今(三代橋樑):複線鋼桁梁及混凝土梁橋,數據不明
建築材料上部:不鏽鋼、鋼筋混凝土
下部:鋼筋混凝土
全長初代橋、二代橋:261. 4米

二代上行橋:280. 72米

今(三代橋樑):數據不明
軌道特性
電氣化交流電25千伏,50赫茲
歷史
建築師初代橋:法國監理、爾後:武漢大橋工程局
設計師初代橋:法國勘測隊、爾後: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施工單位除初代橋: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開工日1898年
完工日1899年
開通日1899年
地圖
Thumb
Close

歷史

Thumb
1934年的三道橋

本橋始建歷史可追溯至1899年,作為京漢鐵路先行工程漢口至灄口段的一部分而建造,是以該橋以隨着京漢鐵路漢口至灄口段的運營而投入運營。初建時橋樑是兩台5墩6孔複線橋,全長261. 4米,結構上部為6孔簡支雙線下承鋼桁梁,下部為漿砌條石邊牆塊石鋼筋混凝土填心之實體雙線墩台。當時,在丹水池堤角與灄口之間的京漢鐵路上共有三座鐵橋,自漢口市區由近及遠,分別是張公堤橫堤外的鐵橋,人稱一道河橋、一道橋、頭道橋;位於諶家磯站北側橫跨府河(朱家河)的鐵橋,人稱二道河橋、二道橋、府河大橋;位於灄口站南側橫跨灄水的鐵橋,人稱三道河橋、三道橋、灄水大橋[3]

三道橋是京漢鐵路進入漢口的第一站,具有一定的戰略地位,因此在近代歷史當中屢能見到該橋有關的記載,該橋亦幾經戰火。

1911年秋的辛亥革命期間,該橋作為了民軍與清軍對峙的前沿陣地。10月18日下午,民軍首次佔領三道橋,傍晚被灄口出發的清軍奪回。19日清軍敗退至三道橋,20日雙方在該橋發生交火,23日,清軍再次渡過三道橋進攻漢口。24日,雙方再次在三道橋交火,民軍失敗。27日拂曉,民軍再次進攻三道橋,旋即遭到清軍反攻,戰線推至三道橋以南,後至清帝遜位,該橋一直處於清軍控制當中。[4]

1938年10月15日上午9時,業已佔領灄口的日軍通過該橋,兵臨漢口城下。[5]1949年5月11日,即解放軍進攻武漢前夕,該橋與二道橋一道被國軍炸毀。[4]

鐵道部接管橋樑後,在1950年對橋樑進行了改建,橋樑變為單線英式軍便梁橋,橋全長280. 72米,計2台7墩8孔。1960年5月15日竣工了一座單線橋樑,橋樑上部為鋼筋混凝土梁,下部為漿砌片石實體墩台,同時在橋面兩側設有行人路。在此之後,舊橋用作單線下行橋樑,新橋用作單線上行橋樑。[2]

進入21世紀後,鄭州鐵路局又廢止了原有的兩座橋樑,修成了一座複線鋼桁梁與水泥梁共同使用的混合型橋樑並使用至今。

圖集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