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號梅庵、梅痴、阿梅,晚號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戲號李百蟹,江西撫州人,中國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考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二十二年出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監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李瑞清分發為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即校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上任後,他為提高師資水準,廣延名師;團結同仁,大興土木,廣建校舍;改革學制,添置設備,增設科目,開辦「公共科」、「分類科」;兩江師範成東南一大學府。針對東南地區急需任課師資的實際,在學堂增設選科、補習科,附設中小學校。創辦短期的留學預備學堂,輸送了一批青年學生去美國深造。提倡國學、科學、藝術不遺餘力。改博物科為農業博物科,購置農田耕牛供學生實習之用。親赴東瀛,聘請日本教習傳授西方科學和近代工藝。創設圖畫手工科,設立畫室及有關工場,並親自講授國畫課,增設音樂科,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近代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門下。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兩江師範學堂聲譽卓著,名師匯集。自勉「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儉樸、勤奮、誠篤」為校風,倡導「匡時而振俗」,主張融會貫通中西之學以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2]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李瑞清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離校時,賣去自己的車馬,將錢散發給貧窮的學生而去。清帝遜位後,李瑞清以遺老自居,自稱清道人,久寓上海,堅不為民國任職。
1920年八月初一逝世,享年54歲。逝世後,摯友曾熙、弟子胡小石共理喪事,將其遺體葬於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嶺羅漢泉,在墓旁植梅花300株,築室數間,題名「玉梅花庵」,以志其號。1916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由兩江師範學堂改建而來)校長江謙在校園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間,取名「梅庵」,以志懷念。
遺著有《圍城記》;經門人整理遺稿,193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清道人遺卷》,共計文、詩、跋、書論四卷。
李瑞清通詩、書、畫,尤精書法。自幼鑽研六書,學習書法,對殷墟、周、秦、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為一代書法宗師,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李瑞清的書法,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其書法「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瀟灑俊逸,各具神態,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李派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為薪火相傳的金石書派。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繪畫涉獵廣泛。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惲南田。所繪松石、花卉意境獨特,尤擅畫佛。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裏的「二源壁」,兩面分刻的「兩江師範學堂」和「金陵大學堂」都是李瑞清所書——兩江師範學堂的名牌系一整塊石材製成,書寫字體為魏碑體,內填絳紅色漆;金陵大學的校牌一石一字,由五塊石材組成,書寫字體為魏碑體,內似填金色漆。這塊校名牌在1910年2月金陵大學堂正式成立時,掛在當時位於干河沿(現南京市金陵中學所在地)的金陵大學堂校門上。[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