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東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五個諸侯。其說首見於《左傳[1]。該詞常與戰國七雄並稱。 目前說法有兩種主流:

  1.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可記為:齊晉秦宋楚)[2]
  2.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可記為:齊晉楚吳越)[3]

「霸」、「霸主」,在先秦古籍,與代表長者的「伯」實為同字。就像「」是指家族中的長子一樣,「霸」意指諸侯中的長者,即諸侯之領袖[4][5]。在中國春秋時代,「霸」是強大諸侯國君主頭銜,並無現代的「蠻橫無理」的含義。春秋五霸,在古籍往往也寫作「五伯」或「五侯伯」。霸主的職責:

  • 尊王攘夷(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
  • 禁抑篡弒
  • 制裁兼併[6]

後世士人研究帝王稱霸的方法,稱霸道,與王道相對。

五霸

Thumb
齊桓公管仲(拓片)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公認的霸主是齊桓公,他是周朝第一大非宗室諸侯國齊國的國君,藉助名臣管仲的輔佐,多次舉行諸侯會盟,救援被戎狄進攻的衛國邢國,壓制北進中原楚國,並調解周王室的繼承危機,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稱。齊桓公舉行的諸侯會盟,周天子的代表經常出席,為齊國的霸主地位帶來了合法性。

五霸究竟指何五位國君,歷來有不同説法:

  1.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2.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2](《孟子》趙歧注、《呂覽》高誘注從之)
  3.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7](《白虎通·號篇》)
  4.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8](《s:四子講德論》)
  5.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s:漢書/卷014·諸侯王表·顏師古注》)
  6.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3][9](《荀子》)

另有學者認為所謂五霸應為虛指,指諸多位君主,並非實指五位國君。[10]

白虎通義》中記載兩種說法,以夏代昆吾氏商代大彭氏豕韋氏東周齊桓公、晉文公為五霸。另一種說法為[需要解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與吳王闔閭[7]

在位年代(公元)

Thumb
  1. 鄭莊公 前744年-前701年
  2. 齊桓公 前685年-前643年
  3.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4. 宋襄公 前650年-前637年
  5. 晉文公 前636年-前628年
  6. 楚莊王 前613年-前591年
  7. 吳王闔閭 前514年-前496年
  8. 越王勾踐 前496年-前464年
  9. 吳王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