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在地球,陽光顯而易見是當太陽在地平線之上,經過地球大氣層過濾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則稱為日光。
當太陽輻射沒有被雲遮蔽,直接照射時通常被稱為陽光,是明亮的光線和輻射熱的組合。世界氣象組織定義「日照時間」是指一個地區直接接收到的陽光輻照度在每平方公尺120瓦特以上[1]。
陽光照射的時間可以使用陽光錄影機、全天空輻射計或日射強度計來記錄。陽光需要8.3分鐘才能從太陽抵達地球。
直接照射的陽光亮度效能約有每瓦特93流明的輻射通量,其中包括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明亮的陽光對地球表面上提供的照度大約是每平方米100,000流明或 100,000勒克司。陽光是光合作用的關鍵因素,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計算
若要計算抵達地面的陽光數量,不僅要計算地球在黃道上的軌道位置,還有地球大氣層造成的衰減,都需要考慮在內。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太陽照度(Eext),使用在一年內的日數(dn)修正橢圓軌道的數值是:
此處,在1月1日dn=1,1月2日dn=2,在2月1日dn=32,依此類推。在這個算式中使用dn-3,是因為在現在,地球最接近太陽的近日點通過時間是1月3日,因此Eext的最大值必須對應的出現在每年的1月3日。
太陽照度常數(Esc)相當於128×103 lx。直接照射的正常照度(Edn),修正大氣層衰減的影響後是:
此處c是大氣層的消光系數,m是相對的光學氣團。
太陽常數
太陽常數是在1天文單位(大約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距離,且垂直於太陽輻射平面的單位面積上,測量到來自太陽的電磁輻射的總通量。在地球大氣層外的表面測量太陽的輻照度[2],可以和使用平方反比定律推導出的太陽常數來比較和調整,推導出在1天文單位上的太陽常數[3]。
太陽常數不只是可見光,它包含了全部類型的太陽輻射,他大概的數值是每平方米1.366千瓦(1.366 kW/m²) [2][4][5]。在大氣層頂部實際測量的輻照度因為日地距離的變化,在一年中約有6.91%的變化(從1月初的1.412kW/m²到7月初的1.321kW/m²),而通常在每一天的變化量小於千分之一。因此,整個地球(地球的截面積是127,400,000平方公里)得到的能量是1.740×1017 W±ˇ3.5%。長期下來,太陽常數是會變化的(參見太陽活動),但是在一年當中的變化量遠小於因為橢圓軌道的距離變化造成的太陽輻照度的變化。這個平均數值[2],1.366kW/m²,相當於每平方公分每分鐘1.96卡,或是每分鐘1.96蘭利(Ly)。
地球接收的總輻攝取決於地球的截面積(π·RE²),但是因為自轉為使這些能量分散在整個表面積(4·π·RE²)。再考慮到太陽光入射的角度,和任何時刻都有半個地球表面不會被陽光照到,因此平均的太陽入射輻射量通常不會超過太陽常數的四分之一(大約是342W/m²)。而在任何給定的時刻,在地球的表面上的某個位置接收的太陽輻射量,取決該位置的緯度和大氣層的狀態。
太陽常數不僅是可見光的部分,還包括太陽光中所有波長的電磁輻射(參見電磁頻譜)。它與太陽的視星等,-26.8等,也有關聯,雖然太陽的視星等只以太陽的可見光輻射做基礎,但太陽常數和太陽的視星等是描述太陽視亮度的兩種方法。
在1884年,塞繆爾·彭爾龐特·蘭利在加州的惠特尼山企圖測量太陽常數,他在一天的不同時刻來讀取資料,希望能消除大氣吸收造成的影響。但是,他得到的2.903kW/m²依然是太大的數值。在1902年至1957年間,查理斯·艾博特和其他人在不同的高度上測量出太陽常數在1.322和1.465kW/m²之間。艾伯特證明蘭利的數據被錯誤的引用並作了更正,他的結果改成在1.89和2.22卡(1.318至1.548kW/m²)之間,這種變化似乎是來自太陽而不是地球大氣層。
從太陽看地球的角直徑大約是1/11,000弧度,意思是從太陽看地球的立體角大約是1/140,000,000球面度。因此,地球獲得的能量是太陽輻射能量的20億分之一,換言之太陽輻射的能量大約是3.86×1026瓦[6]。
太陽系內的陽光強度
太陽系內不同天體接收到的陽光強度與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下面的表粗略的比較了太陽系內每個行星接收到的強度(資料來自[1]):
被觀測到的表面在陽光下的實際亮度也取決於大氣層的存在與否和構造。例如,金星濃厚的大氣層反射所接受到陽光的60%,因此在表面實際的照度是14,000勒克司,相當於地球上被雲層遮蔽的灰濛濛的白天[7]。
火星上的陽光會或多或少的像在地球上帶着太陽眼鏡下的日光,並且從火星車傳回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足夠多漫射的輻射,因此陰影的區域不會過度的黑暗。因此給我們的感覺和看法是很像地球的白天。
作為對比,土星上的陽光比地球上日出或日落時的陽光明亮一些(參見日光的比較表)。即使在冥王星,陽光依然有足夠的亮度,幾乎可以與起居室的平均亮度相匹配。到500天文單位(~69光時)的距離上,陽光會暗淡至大約是地球在滿月下的光度。在太陽系中已經被發現存在於這個距離上的天體只有少數幾個,像是90377 Sedna和2000 OO67。
成分
太陽的太陽輻射光譜與溫度5,800K的黑體非常接近。其中約有一半的電磁頻譜在可見光的短波範圍內,另一半在近紅外線的部分,也有一些在光譜的紫外線[8]。當紫外線沒有被大氣層或其他的保護塗料吸收,它可能導致皮膚的曬傷或觸發人類皮膚色素的自我調整變化。
光譜在100至106納米的電磁輻射不斷的轟擊地球大氣層,按波長的升冪排列,它們可以分成五個區域[9]:
- 紫外線C(Ultraviolet C)或UVC的範圍跨越100至280納米。紫外線這個名詞意味着輻射的頻率比紫色還高(因此人的眼睛看不見它)。由於會被大氣層吸收,因此只有非常少的量能夠抵達地球的岩石表面。這種輻射光譜的特性是有殺菌力,和使用為殺菌燈。
- 紫外線B或UVB的範圍從280至315納米。它也被大氣層大量的吸收,並且和紫外線C一起導致光化學反應製造出臭氧層。
- 紫外線A或UVA的範圍從315至400納米。一般認為它對DNA的傷害最小因此常用來曬黑和做為牛皮癬的PUVA療法。
- 可見範圍或光的範圍從400至700納米。如同名稱所暗示的,這是肉眼可以看見的範圍。
- 紅外線的範圍從700納米至106納米[1(mm)]。在到達地球的電磁輻射中它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依據波常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 紅外線-A:700納米至1,400納米
- 紅外線-B:1,400納米至3,000納米
- 紅外線-C:3,000納米至1毫米
表面照度
表面照度的頻譜範圍取決於太陽高度所受到大氣層的影響,在日出和日落前後的暮曙光分別取決於藍色光譜被大氣散射所支配的成分,紅光則主宰著日出和日落的顏色。這些影響很明顯的呈現在自然光的攝影上,此處的照明原則上是透過大氣層媒介的陽光。
依據Craig Bohren的看法,"當太陽接近地平線時,經過地平線長路徑上的陽光被臭氧層優質吸收,造成天頂上的天空呈現藍色"[10]。
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見天空輻射的擴散。
氣候效應
文化方面
眼睛經常暴露強烈日光下,極易受傷,牛頓曾直視日光好幾小時,幾乎把自己搞瞎,然後得待在暗室裏好幾天才恢復視力。[11]許多人發現直射的陽光過於明亮而使人不舒服,特別是在陽光下閱讀白色報紙的時候。的確,在直射的陽光下閱讀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視覺損傷。為了減輕陽光的照射強度,許多人戴起了太陽眼鏡;汽車、頭盔、帽子也裝備了護目鏡等遮擋物來阻礙陽光從低角度直接射入眼睛。 而在一些較冷的國家,大多數人更喜歡陽光相對燦爛的日子而且經常避免蔭涼。在熱一些國家情況正好相反,在正午時分,人們更願意待在屋內保持清涼。如果他們外出,也喜歡待在例如樹或陽傘等遮擋的蔭涼下。 人們通常利用遮光簾,遮陽篷,百葉窗或窗簾以阻擋陽光進入室內。
日光浴是一項流行的休閒活動,人直接坐在或躺在陽光下的來享受陽光。人們通常在舒適而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日光浴。一些包括海灘、露天游泳池、公園、花園、行人路、咖啡館等在內的公共場所是公認的日光浴去處。日光浴者通常只穿少量的衣服或穿泳衣。另外,在裸體主義流行地區,一些日光浴者更喜歡一絲不掛的享受陽光。
對於許多非黑種人來說,日光浴的主要或附加作用上使他們的膚色變深一些(曬成一身古銅色),這在一些文化中被認為是經常戶外運動,經常度假的結果,因此被認為是美麗而健康的。一些人喜歡裸體日光浴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希望全身均等的接收陽光的照射。
皮膚顏色變深的本質原因是皮下黑素細胞中的黑色素增多。而這是身體結構對過度紫外線(來自太陽或人造太陽燈)的自然反應。因此,一旦人不再暴露在這些紫外源下,隨着時間的流逝,黑色就會逐漸消失。黑色或較暗膚色的人則表現着一種從他們遠古祖先(居住在熱帶地區,例如非洲)那裏得來的進化優勢。
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最後要指出的是,古銅色並不單表示健康,長時間的過度暴露在日光下被認為與多種皮膚癌有關,而他們是由日光或日光燈中的過度紫外線所引起的。為防止從輕度的曬傷到嚴重的灼傷的不良影響,應該適當使用防曬霜或其他防曬藥劑。紫外線的另一個有害影響是它能加速皮膚脫皮(也叫皮膚光損傷)。近十年臭氧層量的減少使得上述健康災難發生的機率增加許多。所以那些每天暴露在強日光下的人,應該採取必要的措施。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與註釋
延伸讀物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