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縱器是使用於鐘錶機械的零件。

Thumb
擺鐘內普遍使用的錨式擒縱英語Anchor escapement
Thumb
現代機械腕錶內使用的槓桿式擒縱英語Lever escapement

歷史

擒縱機構最早由希臘拜占廷人斐羅發明,當時用於機械式盥洗台的一部分[1]

用於鐘錶機械的擒縱機制最早是由唐代(618年-907年)比丘僧暨朝廷天文學家數學家工程師──一行禪師(683年-727年)開發,以供其一如張衡(78年-139年)所發明的水力推動渾象儀運轉,並且這種機構也可於後來張思訓(活躍於10世紀晚期)與蘇頌(1020年-1101年)所作渾儀/儀象台上找到。[2][3][4][5]

一行禪師的擒縱機構讓每隔一刻擊鼓,每隔一時辰撞鐘,其本身就是撞鐘的一種。[6][7]不像現代擒縱機構採用懸吊震盪擺臂以停留/釋放這機構里小型旋轉齒輪上的鈎子,中國古代早期的擒縱機構利用重力水力來達成目的。[8]

蘇頌的儀象台中,初始時樞輪(它在機構的里扮演的角色一如齒輪)被左、右天鎖抵住輪輻,整個樞輪無法轉動[9];由平水壺經導管流出的水注入樞輪上的受水壺中;[10]受水壺中無水時,受水壺被托在壺底的格叉架住,所以能接受注水;當注入壺中的水到一定重量,格叉就托不住受水壺,開始下降;[10]格叉下降,受水壺也隨之下降,裝在壺側的鐵撥牙就向下擊開關舌;關舌拉動聯在其上的天條,天條再拉下天衡(槓桿)的天權端;天衡天關端隨之抬起,帶動天關,打開左天鎖;左天鎖打開,則樞輪被允許在受水壺中水的重力作用下轉過一輻;接着,因壺側的鐵撥牙已滑過關舌,天條鬆弛,天衡在左天鎖、天關及天衡左側杆的重力作用下,左端下落,抵住樞輪上的下一個輻板,使樞輪不能繼續轉動[11];同時,天衡右端抬起,並經天條拉起關舌,等候下一次撥擊。右天鎖的作用是防止樞輪因突然被左天鎖抵住而產生的反彈。受水壺在撥過關舌後,其中的水便落入下方的退水壺中。[12][10]

應當指出的是,古人發明之流體驅動、間些性工作擒縱機制與後來西方中世紀晚期機械鐘里的真正擒縱機構「僅在名稱上達到共識」;而該中世紀擒縱機構利用砝碼取代水力以產生源源不斷但平穩的節拍。[13][14][15]

參考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