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托馬斯定理(英語:Thomas theorem)是一個社會學理論,由威廉·艾薩克·托馬斯(William Isaac Thomas)和多蘿西·斯溫·托馬斯(Dorothy Swaine Thomas)於 1928 年提出:
“ | 如果某人將情況定義為真實的,那麼它們的後果就是真實的。[1] | ” |
換句話說,對情況的解釋導致了行動。 這種解釋並不客觀。行動受到對情況的主觀看法的影響。是否存在客觀正確的解釋對於幫助指導個人行為而言並不重要。
1923 年,W. I. Thomas 更準確地指出,對情況的任何定義都會影響現在。此外,經過一系列涉及個人的定義之後,這樣的定義也會「逐漸[影響]整個人生政策和個人自身的個性」。[1] 因此,Thomas 強調諸如親密關係、家庭或教育等社會問題,在檢測一個社會世界「在其中主觀印象可以被投射到生活之上,因而對投射者來說是真實的」時,是特定情境所扮演之角色的基礎。[2]
情境的定義是符號互動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3][4]它涉及對社會情境特徵(如規範、價值觀、權威、參與者角色)的建議,並以促進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行動的方式尋求他人的同意。衝突通常涉及對相關情況的定義存在分歧。因此,這個定義可能成為不同利益相關者(或自我認同感)之間論辯的領域。
情境的定義與「構建」情境的想法有關。互動框架(即社會背景和期望)和身份(自我身份或群體身份)的構建、呈現和維護是微觀社會互動的基本面向或向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