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49″S 142°35′26″E

Thumb
托利斯海峽地圖。
Thumb
托利斯海峽,約克角半島在圖片下方,可以看到托利斯海峽群島向北伸延至巴布亞新畿內亞美國太空總署STS-35

托利斯海峽(英語:Torres Strait)是位於澳洲新畿內亞美拉尼西亞島之間的水體,海峽最窄處約闊150公里;南面是約克角半島(澳洲昆士蘭州的最北端),北面是巴布亞新畿內亞西部省

地理

托利斯海峽連接東面的珊瑚海和西面是阿拉弗拉海,水深較淺,且暗礁島嶼使船隻的航行較危險,但它仍是重要的國際海洋航道。

托利斯海峽上有數組島嶼,稱為托利斯海峽群島。在最少274個島嶼中,17個有人類永久居住。這些島嶼有不同的地形生態系統和形成的歷史。其中幾個靠近新畿內亞海岸由沖積土沉積而成的島嶼地勢較低,是由河流的流出物所組成。在海峽西部的島嶼則較多山,地勢較陡峭,由花崗岩組成,是大分水嶺最北部分的山峰,當上一次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這些山峰因而成為了島嶼。海峽中部的島嶼大部分是珊瑚礁,東部的則是火山島。這些島嶼是澳洲的領土,由星期四島(英語:Thursday Island)管理。

島嶼的原住民是托利斯海峽群島人——與鄰近的新畿內亞的巴布亞人有關的美拉尼西亞人。不同的托利斯海峽群島人部落有獨特的文化和在群島以及鄰近海岸上存在已久的歷史。從數千年前開始,他們與巴布亞人和澳洲原住民的貿易促進了三個民族的種族融合。

群島上主要流行兩種原住民語言——Lagau Ya語和Meriam Mìr語。根據澳洲2001年的人口普查,托利斯海峽群島上有8,089人。

歷史

歐洲首個在托利斯海峽航行的人是葡萄牙海員路易斯·瓦斯·德·托利斯——西班牙佩德羅·費南迪斯·德·基羅斯的考察隊的副司令。1605年,考察隊從秘魯航行至南太平洋,基羅斯的船隻返回墨西哥後,托利斯繼續他預期經摩鹿加群島馬尼拉的航行。他行經新畿內亞以南海域,可能也看到澳洲的極北處,但彼時並無確切紀錄證明。

在1769年,蘇格蘭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道爾林普(Alexander Dalrymple)找到了托利斯這次到馬尼拉的航行紀錄,他並以托利斯之名為托利斯海峽命名。

在1770年,占士·庫克發現澳洲東部沿岸,他沿澳洲海岸航行時曾經過托利斯海峽。倫敦傳道會在1871年到達達恩利島Darnley Island),托利斯海峽群島,此後在1879年英國在澳洲的東北地區成立昆士蘭殖民政府。所以,群島後來即成英國殖民地

托利斯海峽在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被形容為危險的海峽,潛艇鸚鵡螺號曾在當地擱淺。

由於海峽北岸的巴布亞新畿內亞於1975年獨立,澳、巴兩國決定就托利斯海峽國界進行劃分,最終於1978年簽訂《托利斯海峽條約》。根據條約規定,除外側其中三個島嶼劃歸巴布亞新畿內亞外,海峽上絕大多數島嶼繼續劃歸澳洲;至於其餘部分海界,則分為兩種,當中海床邊界按中線原則劃分[1][2]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